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历代王朝更迭 > 第104章“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第104章“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命运又注定燕国生长在最北边,所以燕昭王雄心大起,决定先吞并齐国,紧接着称霸天下。

这时,历史已经走到了公元前286年,宋国已经被齐国吞并了。齐国的国君是一个新君,人称齐湣王。燕、楚、宋等国先后被齐国打败,韩、魏又俯首称臣,齐国帮助赵国彻底灭亡中山国,齐湣王不仅在对外策略上骄傲,还蓄意打击孟尝君。最突出的例子是,齐湣王与秦昭襄王相约,两人同时称帝,秦昭襄王自称西帝,齐湣王自称东帝。

狂妄的齐湣王惹得国内百姓怨恨,国外诸侯国纷纷反对,秦国第一个向齐国发难。秦国向齐国发难,有国家利益的争夺,也有私人利益的抢夺。齐国吞并宋国后,秦国国相魏冉很渴望的陶郡就落在齐国手里。

如果魏冉想夺取陶郡,只有用武力抢夺。

公元前285年,为了联合进攻齐国,秦昭襄王和楚顷襄王见了一面。以秦军为主,以楚军为辅,在秦国大将蒙骛的率领下,联军穿越韩、魏国境,侵犯齐国的河东地区,抢夺了九座城池。

连盟友韩、魏都不帮助齐国,可见齐国已经陷入众叛亲离的绝境,于是燕昭王命令乐毅攻打齐国。

活着的理由

燕昭王心意已决,乐毅不忍心违背他的意思,答应出军。但是,他提出一个条件:联合其他诸侯国。

乐毅的意思是,尽管齐国衰败了,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它的根基还很深厚,仅凭燕国的力量不一定能够彻底占领齐国。

燕昭王觉得有理,于是派人联合楚国和魏国。乐毅曾经是赵国的名将,很得赵国器重。赵惠王不仅答应将军队交给乐毅,还用占领齐国之后的利益诱劝秦国出兵。

经过一番努力,公元前284年,乐毅佩戴燕、赵两国的相印,率领燕、赵、秦、韩、魏五国军队,浩浩荡荡地向齐国进发,这就是乐毅心目中的“举天下而攻之”。

为吸引齐国的主力,秦国大将蒙骛从河东地区进攻。齐国果然上当,倾全国主力,火速开往河东地区抵抗蒙骛大军。

就在这个时候,乐毅指挥燕、赵主力,从赵国的东南方出击,一鼓攻陷齐国西北边的边境屏障灵丘(今山东高唐南)。

灵丘失陷,齐国就暴露在联军的刀剑之下,全国一片慌乱。齐湣王急忙任触子为大将,达子为副将,命他们火速前往济西迎战乐毅。

两军沿济水安营扎寨,触子认为联军势大且锐气当头,应该先避开他们的锐气,凭河坚守,拖一段时间,等联军疲倦后再出击。

但是,齐湣王却认为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如果不全力出击,岂不颜面尽失?他威胁触子,如果不出军作战,触子的全家将会被斩,甚至连祖坟都要被刨。

触子心地仁厚,他既忍受不了全家被杀、祖坟被刨,也忍受不了驱赶自己的士兵去送死。所以在两军列阵相持,即将开战之际,触子突然鸣金收兵,悄悄地逃得不知所踪。

想当初,齐、楚展开垂沙大战时,齐国之所以能胜利,在于大将匡章能够抵挡得住国君的威胁。触子却抵挡不住国君的威胁,临阵脱逃。乐毅见齐军群龙无首,遂大驱军马杀得齐国军队片甲不留。

联军乘胜追击,势如破竹,锐不可当。齐军副将达子收编残兵败将,退守都城临淄的西大门秦周。如果秦周被攻陷,临淄就很危险。

为了激发士兵的斗志,达子建议齐湣王犒劳军士。此时的齐国,已经陷入将近崩溃的边缘,没有多余的积蓄赏赐。如果真要赏赐,只能从国君的私库中提取。

让齐湣王动用私库,令他十分恼火,他不仅不发放,还大骂达子,说达子与触子是一丘之貉。

国君无道,军士灰心绝望,毫无斗志,不堪一击。秦周被攻陷,达子战死,临淄城突兀地矗立在乐毅眼前。

齐国已经惨败,诸侯国从中捞了不少好处,于是见好就收,纷纷撤军,只有燕军笔直地朝临淄进发。

乐毅的速度之快,令临淄城民措手不及,于是都城很快被攻陷,当时齐湣王已经逃跑。燕昭王听说临淄被攻陷的大好消息后,火速来到济水岸边,封乐毅为昌平君,并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授勋仪式,任命乐毅为他驻扎齐国的全权代表。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30年前,齐军在燕国首都所做的一切,在30年后的临淄重演。

逃离国都后,齐湣王如丧家之犬,一路南奔来到卫国。曾经,齐国对卫国有恩。卫王感恩戴德,所以让出自己的宫殿给齐湣王住,让出自己的生活用具给齐湣王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