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三国]你管这叫谋士? > 137. 137(第四卷终) 渡河之桥

137. 137(第四卷终) 渡河之桥

酸枣联军屯于城东,正可免于互相打扰。

如此一来,荀攸总不至于认错了路。

他对着她回了句“遵君侯之命”便随着荀爽先行回到司空府。

他们祖孙之间在落成了这一择主之事后要再做出何种交流嘱托,乔琰无从得知,她只知道的是原本都已经隔着条街与她打过了个招呼的杨修,这会儿都快怨气冲天了。

他踱步过来,一面不免在心中感慨,四年不见,乔琰身上属于上位者的气势已越发卓著,早非当年那雏凤清声四字可限制,一面又忍不住嘀咕着明明他才是早早就慧眼识珠的人,怎么就

“你那并州州府还有多余的位置吗”

乔琰回他“我还以为,以你杨德祖的脾气,该当问的是,你看中了哪个位置,想要与对方一较高下。”

“”那倒是也不至于。

不能因为他当年对乔琰颇有不服,做出了挑衅举动,相约跑去鼎中观求一个月旦评的评价,就给他扣上这等刻板印象。

杨修嘀咕道“有功者赏,有劳者封,这是既定的规律,我又未曾打算凭借弘农杨氏的名声在你这里讨来什么优待,更有这几年间在并州的缺席,于你麾下执政之法知之甚少,若是贸然求索高位,只能自取其辱而已。”

被打过一次脸的人是要长教训的。

乔琰忍不住笑道“这可不像是你杨德祖能说出来的话。”

“你这就说错了,”杨修摇头回道“正因为我自负是个聪明人,才先只求取一个落脚之处,往后升迁自然凭本事。”

“你父亲对你这选择没意见”乔琰又问道。

毕竟杨彪可是选择了与有姻亲关系的袁氏站在一边,即将跟随前往邺城的。

杨修若是也随之前往,所能享有的待遇绝不会像是来投并州一般,只能挑选个剩下的。

杨修回道“在你们路人马前来洛阳之前,我与父亲打了一个赌,说的是若是君侯你能抢先一步进入洛阳,父亲便不能阻拦我选择并州。”

他朝着乔琰拱了拱手,“还得多谢君侯未曾让我输掉这个赌。”

只不过显然经历了这番危难当头的应急之战,有眼光的人并不只有他一个而已。

杨修虽然自傲,但想想他是和荀攸来了个同期竞争,不免眼前一黑。

“并州剩下的职位倒是还有”乔琰朝着北面军营的方向走,示意杨修跟上,顺势盘算起了到底哪一个职位适合于他。

弘农杨氏的出身在此时非但不是他的助力,反而是对杨修的限制。

比如说她早前就觉得在并州境内急缺的大中正位置,就绝不可能给杨修。这个负责选拔贤才的位置大约还是给郑泰更加合适。

这么看起来的话

“我有意将现任的主簿升调到功曹从事的位置上,以你为主簿,你以为如何”乔琰问道。

杨修若是只做个计吏、假佐之类的,说出去难免要有她在苛待世家子弟的嫌疑。

督邮这等位置又不适合杨修的情商。

反倒是以主簿身份随军,还算符合他在并州的资历,以及他本人的本事。

这也恰好可以让乔琰顺理成章地将陆苑从主簿的位置提拔到功曹从事上来。

这个重要性并不逊色于别驾和治中的位置,原本就是乔琰给她留的,如今论功论资排位,她都可以被放到此处了。

说来也有些有趣,杨修在曹操为丞相之时,所担任的也是主簿的位置。

这很难不让乔琰在见到曹操本人的时候,颇有一种微妙的感觉。

不过挖人这种事情嘛,怎么说呢,多挖几个就没有负罪感了。

何况此番见面的重点,可不是讨论她到底刨了对方多少墙脚,也不是讨论她是不是应当给某种大侄子补上到现在都没给出的见面礼,连带上给曹操还不到两周岁的二儿子曹丕、以及今年刚出生的儿子曹彰的那两份,而是给卢公送行的。

或者说是卢公等人。

卢植、黄琬、王允、杨瓒、士孙瑞,以及荀爽只是此番前往长安的众位官员中的代表。

身处于洛阳西郭这作为送行知名地点的夕阳亭,前方便是作为西郭边界的张方沟,过桥而西行,就可算是出了洛阳的范围,举目四望之间,今日此地来往之人甚多,竟不像是西郊,而像是京城繁盛之地了。

这些将要赶赴长安的官员虽未拖家带口,却都带上了不少行装,正是为了取信于董卓。

这也让乔琰何其清晰地感知到,东西两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