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寰宇捣鼓博物馆的时候,王文喜和赵文富都凑了过去,他俩给小梅不少指导。
小梅懂艺术,可是艺术替代不了农业常识,有些东西还得农民来指点他。
三个人配合的很默契,不到半个月的光景,黑山嘴村的农耕博物馆,就有了雏形。
因为拨款充足,小梅把钱用到了刀刃上,居然把那半亩试验田,给改造成了阳光大棚。
这是不同于普通农业大棚的设施,整个建筑结构是采用阳光板建造的,里面真的种植了精选的几种农作物。
这三人挺牛,把实用主义与实际相结合,种上本地的几种农作物和蔬菜。
成为了附近村里,第一个现代化的暖棚,有人说了,冬天也能长出蔬菜呢。
个别点位上,被小梅挖出了树坑,他说:“到时候,栽种几棵具有代表性的果树。”
在老毛的联络下,村里出车到外地拉回优质果树苗。
因为是按照树坑数所采购,果树数量非常精准。
运回来之后,董国利、罗秀娟,连同梅寰宇一起,把树苗子发放给村民。
不过,在发树苗的时候,村里和各家签订了保活协议,如果果树栽不活,村民个人采购树苗补苗,必须保证成活率。
反正,果树苗是村里出钱,白发给大家的,村民领取的积极性很高。
立马,黑山嘴村男女老少齐出动,开始南山北岭地栽种果树。
这种场面非常少见了,还真有点过去大会战的味道。
老毛也从县里赶过来,他带人把老果园的果树做了修剪,这次修剪的相当狠。
用老毛的话说“不破不立,这么多年的野蛮生长,不狠剪是不行的。”
几位修剪师傅干活的时候,老毛就到山上指导村民栽树。
住在养老院的六奶奶,再也坐不住了,她拄着拐棍,挪动双脚,走出了院门。
六奶奶的大孙子闻听消息后,忙追在老太太身后,说:“奶奶,您年纪大了,就别上山了吧!”
可六奶奶依然固执,这位昔日的铁姑娘,怎肯服老。
“不行,小兔崽子,我爬着也要去,你甭管我。”老太太嘴里骂骂咧咧。
这大孙子实在没辙,只好背起老太太,往自家山上走去。
老太太趴在孙子宽厚的背上,露出了满脸笑容,那种没有牙齿的,慈祥的笑。
唉!八十多岁了,能干啥啊!老小孩,小小孩,哄着她玩吧!
老太太活了八十多岁,从来都是积极乐观,喜欢帮助别人。
董玉坤活着的时候,她和老姑奶都不遗余力地帮过这位疯汉。
六奶奶看着儿孙们栽树,她满脸都是兴奋,这老太太喜欢果树。
“哎呀,张天成这小子,干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啊,用不了几年,这山上到处都是金子喽。”老太太干不了啥,陪着儿孙说话。
“奶,您就好好保养身子骨,等着看这漫山遍野的果树结果吧!”大孙子开始鼓励老太太。
这是一个其乐融融,非常和谐美好的图景。
下山的时候,六奶奶的孙子摔了跟头,把后背上奶奶的胯骨摔伤。
经过父亲的诊治,并无大碍,给老太太开了止疼药片,叮嘱她按时吃药。
田地里的庄稼出齐了苗,各种树木在春雨春风的作用下,开始发出新芽嫩绿。
村民们每天都去山上,照看果树,给干旱地带的树苗浇水,就像拉扯小孩子似的,特别精心。
皇天不负有心人,黑山嘴村栽下的果树,成活率非常高,绝大多数树苗都开始发芽返青。
只有个别土壤极其贫瘠,条件很差的地带,出现部分死苗。
等到初夏时节,黑山嘴村满山遍野的果树都开始扎根生长。
把老毛乐坏了,说:“我鼓捣一辈子果树了,你们黑山嘴村栽树成活率数一数二!”
人定胜天,这是黑山嘴村的体制机制好,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无论是山野里,还是街道两旁,都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
梅副书记亲手打造的街道,简直是巧夺天工,本地的花草和植物轮番开花。
那一朵朵紫色的白头翁,金黄色的蒲公英,还有最早绽放的映山红。
让黑山嘴村美得不像样子,就像一幅水彩画卷。
有了爱情的滋润,梅寰宇和王秀英更加上进,都在为各自的前途而拼搏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