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期居住在村里,对村里的变化感觉不大,可在记者和专家的眼里,处处都具有吸引力。
两名省电视台的记者特别兴奋,黑山嘴村的一草一木都让她们惊叹不已,特别是出镜的女记者,她是一位城里长大的姑娘。
自从来到黑山嘴村,她的兴趣点就被激发出来,每天都和摄像记者一起,在村里搜罗各种素材。
人家是搞新闻专业的,所拍摄出的视频,绝对是一流的,让我看的时候,我都觉得黑山嘴村美的不成样子。
而两位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每天都是围绕他们的兴趣点,到处奔走,接触村民,谈论若干感兴趣的话题。
随后,专家居然造出一个新名词,叫做“黑山嘴现象”,我真佩服专家的造词能力。
一位年长的王姓专家说:“前些年,我们是走了弯路的,一些地方领导的主管意识出现偏颇,没和农民的真正需求对接好,因为缺乏对农村的了解,导致一些项目很不接地气,不被农民待见,总是喜欢摊大饼,这是有问题的!”
而对黑山嘴的评价当然是很高的:
“黑山嘴村自我造血,自我发展,无论从产业上,还是从人居环境上,都是一流的,这得益于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这是能人治村的先进典型!”
据董国利说:“两位记者,对于建在小区的农耕文化博物馆,还有村级荣誉室非常感兴趣,她俩在那儿拍摄了很多镜头哩!”
“哦,一些村里过去的老物件,有啥可拍的呢?”我说。
董国利说:“张书记,记者说了,这些东西才是乡村的灵魂,更能让人记得乡愁!”
这是第一次有人叫我张书记,在验收组来之前,乡党委组织了全村党员,进行了选举。
已经成为正式党员的我,被全村党员以满票选举为黑山嘴村党支部书记。
正式的批准文件在前两天才下来,现在,我是黑山嘴村党政一肩挑的领导干部。
目前,从网络经济方面看,黑山嘴村尚处于初级阶段,只是本村个别经营户,开通了网络直播间。
这些直播间,主要推销自家的饭菜和客房,偶尔也到室外,直播一些黑山嘴村的风景。
因为都是平民直播,直播间里的人并不多,再加上坚持的不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直播的引流作用不大。
记者和专家在村里待了三天后,一起开车离开了,黑山嘴村又回到正常运转中。
十天后,乡里林书记突然给我打电话,说:
“天成啊,这下子可不得了了,你们村今天晚上就上电视台,县里通知各村准时收看呢!”
“哦,是嘛,我马上就让苏秀娟通知大家,今天晚上准时收看!”我忙回道。
撂下电话,我马上就给妇女主任苏秀娟打电话,说:
“今天晚上,省里电视台播出咱村的专题片,你马上通知大家收看。”
苏秀娟也很兴奋,她在电话里说:“书记,我马上就去通知,这次咱村可真出名喽!”
晚上八点整,省台准时播出了黑山嘴村专题片,这个片子足有二十分钟。
来村的记者水平极高,她俩给黑山嘴村来了一个全方位的展示,里面有黑山嘴村美丽的风景,发达的产业。
特别是,一些采访村民的镜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无论男女老少,都表现出一种知足的,积极向上的风貌。
在记者的镜头下,黑山嘴村变得高大上,展示农家乐的板块,赵卫芳的几个拿手菜,也被录入镜头里。
再加上配音员的介绍,还真有点“舌尖上的中国”的味道,这可是电视台帮我们做了一期活广告。
农业农村专家,用专业的术语,给黑山嘴村极高的评价,还抛出了“黑山嘴村现象”这个专造的名词。
片子里面的名词成堆,什么乡土乡愁、人间仙境、返璞归真、静谧生活、人间真味、产业发达、人民幸福……。
哎呀,人家电视台就是专业,这是代表省级新闻媒体水平的,无论是画面,还是配词,都很到位。
表面看,这是一个展示新农村的专题片,可却给黑山嘴村做了一起广告,这种广告效应不容小觑。
专题片播出的第二天,黑山嘴村的停车场就车满为患了,各路消费者纷至沓来,都想到村里体味一下神仙生活。
大量的客人突然涌入村里,这让黑山嘴村人有些应接不暇,借着这个热火劲,又有很多农户开始经营农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