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的嘴里将这番道理说出出来,要有效果得多。
“……臣知错了,这列侯之位,陛下的确当赏。”当然袁隗心中的想法虽有改变,这句倒戈之言依然像是从他的牙缝之中挤出来的一样。任是谁被他这样当做一个典型,又用陈年旧账来打击,大概也很难快速缓过劲来。袁隗的年纪也不小了,更是经不起这样的摧折。他恭敬地将这奏表呈递给了走下来取的黄门,而后扶了扶头上的冠冕,站回到了原本的队伍之中。虽然他依然保持着世家风度,看起出什么袁隗不配为官这样的话,今日之事只有在场之人知晓严禁外传,大概也不能改变这种影响。刘宏又道:“诸卿可还有对乔琰封侯之事有异议的?”对是否封侯这件事显然是没人胆敢有意见了,袁隗提出反对意见后的例子就在眼前,若是跟他一样非要说出这样的话来,谁知道刘宏是不是还有什么别的针对他们的内部消息。在自己丢脸和看乔琰封侯这两件事之间,他们还是选择了后者。不过还是有人在这时说话的。杨赐出列说道:“乔氏女天资灵秀,兼有为国尽忠之心,陛下所言不错,该当封侯,但直接封为县侯是否过了些?”见刘宏并未打断他的话,杨赐继续说道:“此番平乱黄巾的右中郎将朱公伟,早前因平定交州梁龙之乱而封侯,却也只是被封为都亭侯而已,若是陛下想参考汉初的女侯,如许负也只得了个鸣雌亭侯的亭侯位置,乔琰虽有才,给一乡侯或都亭侯的位置已足够,何必以县侯为酬。”刘宏面不改色,只问道:“太尉可有孙儿否?”杨赐想了想,自己也没什么跟孙儿之间的轶事可以被刘宏搬到此地台面上来说,便回道:“臣确有一孙儿,年方九岁,单名一个修字。”刘宏又问:“那么太尉百年之后,可愿见到大汉君主因你之故对其厚待?”杨赐觉得自己大概并未听错,刘宏在这句话中,比起先前对袁隗的训斥,语气和善了不少。他琢磨着陛下这意思大约是,他既已解除党锢之禁,也就自然要与士人一些脸面,先前已往袁隗这里打了一棒子,现在自然要在他这里还一甜枣。好像……好像也没甚问题。何况他的儿子杨彪迎娶了袁安的玄孙女,和袁绍与袁术乃是平辈,算起道:“卿之祖父为太尉,卿之父也为太尉,到卿已是第三任太尉,更有临晋侯之爵位,下有儿孙长成,必为大才,许有出第四任太尉之望,然乔公祖儿女尽丧,唯剩乔琰一个,给她一个县侯傍身又有何妨?()?()”杨赐心中一动。刘宏这话,分明是要安他们这些老臣的心。再一想到,先前刘宏提到,在他这里论功行赏的时候,他是将乔琰放在皇甫嵩和卢植后头的,在这种评定标准之下,既然乔琰要破格封赏出一个县侯来,那么皇甫嵩和卢植也必然是县侯。皇甫嵩姑且不论,卢植却是士人之中的中坚力量。这对他们来说并不算太亏。他当即回道:“陛下圣明仁厚,此臣所远不及也。()?()”
那么这封赏就这么定了。袁隗被刘宏说了个哑口无言,杨赐也当廷承认了刘宏的册封并无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又哪里还会有第三个人会说出什么反对意见来。车骑将军何苗朝着四周打量了一眼,总觉得有点不太对劲。大哥何进被陛下问询提拔何人去平定荆州之乱以示恩宠,却没真给他这个说出来的机会。那太尉杨赐被陛下暗示施恩于后嗣,却好像也没真拿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但他向不定只是他想多了而已。他压下了自己从本质出发的思考,随同其他两千石一道小步趋行出殿。但还没等他们之中走得最快的那个步出大殿,忽见已然起身离开的刘宏忽然又折了回着忘记了一件事,袁司徒!()?()”
袁隗还没从先前被刘宏质问的阴影之中走出来,恨不得他看不到自己才好,哪里会想到又被刘宏给点了一次名。他下意识地腿一软,好在被人扶了一把,方才站直了身子。“臣在。?()?∵??????()?()”
“朕记得尊夫人虽已年高,但体格康泰,且有聪明达乎中外的评价,明日着其接替太史令之职。”刘宏不动声色地又丢了个重磅消息下完了便走。太史令?袁隗眼前一阵发黑。太史令是什么职位?那是朝中掌管天文历法的位置。虽然只有六百石的俸禄,却并非是等闲之人能坐上的。但袁隗不能拒绝刘宏的这个命令!因为若是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