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提出了一件倡议,意在规范僧侣的考核,对其人品以及佛学本领例行盘查,以防出现当年洛州水陆法会之时一堆人不懂装懂的情况。
另一件则是因孙思邈抵达洛阳,《新修本草》和《千金翼方》几乎是前后脚的时间编纂完成,堪称是大唐医学上的一大进步。
再便是因东都重立,长安的部分居民陆续迁移到了洛阳,让这座东都愈发有了人气。
被提拔到洛州长史位置上的贾敦实完全没有辜负武媚娘和李清月对他的举荐,比之当年他兄长在洛州治政时候的政绩有过之而无不及,将这些迁居到来的百姓都给妥善地安顿了下来。
李治欣喜地下达了几条诏令。
自岐州法门寺,奉迎释迦佛指骨进洛阳大内供养,作为对玄奘法师知情识趣的回馈。
准允洛阳陆续完善的医疗院正式得名东都尚药局,由孙思邈出任其中的太医令。
而后,在洛阳贾敦颐的那座纪念碑旁再为贾敦实修建一座功勋碑,二者并称,号为棠棣碑,希望他继续在洛州长史任上发光发热。
但大概就连李治都没想到,这个东都尚药局迎来的第一位重量级病人,居然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显庆五年的十月,已是秋冬之交。
李清月疾步踏入这东都尚药局的时候,身上就多披了一件大氅。
或许是因为她自小习武,明明今年才只有七岁,却已在身量上看起来和十岁孩童相差无几,更因为她眉眼间比之寻常孩子成熟,在她穿行于尚药局之间的时候,沿路所见的医官纷纷避让开了路径,为她指明了孙思邈的所在。
这位长者因近来又招到了不少医道上的人才,当李清月看向他的时候,正见他很有几分红光满面。
坐在他对面那人,李清月一时半刻间记不清名字,只记得对方是进士出身,乃是李治的官员,却对于医学之道很感兴趣。
以至于他原本应该是要协助孙思邈建立洛阳悲田坊的,却转而向他求学,现在则开始往药膳食补的方向发展,好像八匹马也拉不回,他打算先辞官学习两年。
现在就正在和孙思邈攀谈着一门新的药膳搭配。
若是换了寻常时候,李清月或许还有时间听听他们的新发明,现在却不行。
出大事了!
她冲到了孙思邈的面前,“快,劳烦先生随我一并入宫。”
见她行动迅疾,孙思邈当即捞起了另一边的医箱,跟上了她的脚步。
走出了门方才问道:“发生了何事?”
李清月连忙将人拽上,顺便答道:“我阿耶头风病犯了!”
作者有话要说
李治:怎么回事啊,上一章的我意气风发,这一章的我头风病发。
阿菟:我也不知道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挠头)
1为了让武皇少生个儿子对身体好点,所以李显和李旦合并成一个了,就是现在的李旭轮,这样可以留一下下一辈里的安乐公主。太平需要一个更合适的时间出生,不会蝴蝶掉她的,女主也确实需要再多姐妹帮手。
晚上九点见。
是啊,全无障碍了。
长孙无忌所代表的贞观老臣里,还会对陛下的言行指手画脚的已再不存在。
唯独剩下的,要么就是听从陛下诏令,已经明白知道谁才是方今天子的,要么就是已经荣耀谢幕,退避隐居的。
这份大权在握的快意,在九月之末李治的第七子李旭轮诞生的时候,几乎攀升到了顶峰。1
在李治看来,老臣退场,新的皇子诞生,也必能在他的栽培之下,成为太子的臂膀助力。
和太子之间六岁的年龄差,也注定了这个孩子不可能追赶上太子的累积和实力。
所以就算有着这样一个辉煌大气的名字,和孕育首尾的吉兆,也并没有关系。
仿佛是为了呼应显庆三年正是洛阳陆续建设之时,李旭轮在出生后不久,便被敕封为洛州牧,和早前就拿到雍州牧名头的李贤“分庭抗礼”。
李治也遵照着他在皇后有孕之时的允诺,将皇后所出的三子一女单独排序,形成了新的序齿排列。
促成他做出此事的,若让李清月来分析的话,应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长孙无忌死前被扣上的谋逆帽子里,有一部分其实是真的。
若非真真假假,也很难让大部分朝臣信服。
比如说,刑部尚书长孙祥确实和废太子李忠的下属以及杞王府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