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抗战之铁血特工 > 第一百二十七章.雷达站

第一百二十七章.雷达站

1.

如果要不被发现的穿过这些筑垒地带,那么一定不能暴露在山岭观测所的视线中,他们往往拥有大倍率望远镜,所以不能出现在山脊,而且越是看着容易遮蔽身形的地方越危险,因为日军的掩蔽部也非常注重隐蔽,搞不好灌木丛中就有黑洞洞的枪眼。

不过张思然也考虑到,如果那个密探交待的情报是真的,日军的雷达站就在阿尔山附近的某一个山峰上面,那么他们第816教导队必须要在四处活动的话,肯定要了解驻守在这里的日军部署情况与活动规律等等,不然莽撞前去就是自杀行动了,张思然可没打算做有去无回的冒险。既然不能在山脊暴露,那干脆就插到铁路线附近去,铁路线肯定是日军重点防守的区域,但是日军的筑垒地带不可能沿着铁路线铺开,而是会借着险要地形构筑,铁路现在还好,战时说不定关东军自己都会把它摧毁以免落入苏军之手。

所以张思然最后决定,沿着铁路线两里远的地方,平行往阿尔山方向穿插过去,在兴安南山区不比平原上,关东军在铁路沿线驻扎的警戒部队,一般也就能控制铁路沿线左右500米远,因为一般步兵分队小队装备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也就是俗称的歪把子,和八九式掷弹筒的射程都不超过1000米。确定下来后,张思然让孟氏父子在前面当尖兵,因为他们两个鄂伦春猎人对地形地貌的细微变化最敏感,最容易发现有什么问题,也就是日军细心伪装的出入口或者遮蔽部在普通人眼里可能很难被发现,但是在这两个鄂伦春猎人眼里那就另当别论了,这些一辈子生活在森林里面的猎人,连别人在雪地下面布设的陷阱都能通过蛛丝马迹分辨出来,更别说这么大的工事了。另外一个就是,鄂伦春猎人的民族服装很有特色,在日军看来,鄂伦春人算是他们的同盟军,所以即使进入了筑垒地带,也就是关东军的禁区,也不一定日军哨兵不加审讯就开枪射杀,而且在后面也给他俩加了一道保险,张思然就跟在他们后面不远处,换上了关东军宪兵队少尉的那身军装,挎上了指挥刀,不过左肩右肋斜挎的南部手枪套里面,并没有放着南部十四年式手枪,而是放着一支勃朗宁HP手枪,张思然可不敢在这上面冒险,万一遭遇日军,拔出南部手枪卡壳了那才好看呢。

而且加莉娜让他把SN—42防弹胸甲套在军装里面,可是里面穿厚了就显得特别臃肿,动作也不方便,但是把里面的毛衣脱了一层后,再套上防弹胸甲看上去没那么臃肿了,但是也冻得够呛。

一开始张思然没有把重点放在搜寻日军雷达站上面,而是边往阿尔山站方向插,边熟悉周边环境和地形,这样即使被发现或者突然遭遇日军,也能知道往哪里撤退摆脱,陌生地域发生遭遇战后,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地形不熟被打散,所以每一次停下来集结休整的时候,张思然都要交待如果突然遭遇日军后,撤退的方向和下一次集结的地点。

在确定没有敌情顾虑的时候,张思然也让大家在注意不让镜片反光的前提下,观察四周的山峰有什么特殊的高塔或者其他设施,因为侦察情报部的军官告诉过张思然,这日军的雷达天线要对着向阳的一面,也就是北方,而且尽可能地势要高,那么阿尔山海拔最高的山峰可能性就最大,另外一个尽可能的离边境线近一些,因为日本的雷达技术弱于英美,探测距离近得多。张思然判断过了南兴安隧道后,才有可能发现蛛丝马迹。

一路上并没有发现日军雷达站的踪迹,临近中午的时候就到了南兴安隧道的南侧大门那里,他们肯定不能直接穿隧道而过,虽然距离要近得多,因为关东军在隧道两端都修筑了堡垒的。

按照远东方面军侦察情报部提供的资料上介绍,在1939年6月南兴安隧道峻工后,关东军就在东西两个出口各修建了一个堡垒。堡垒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里面有发电室、弹药库、宿舍、卫生间、仓库、浴池等。堡垒四面设有100余个射击孔。

张思然用他的Deltrentis8×30望远镜仔细观察了堡垒的情况,从观察的情况看,这座钢筋水泥构筑的堡垒墙体厚度惊人,日本人在做这种事情的时候那种投入劲让人惊叹。再看南兴安隧道入口那里,好像还有一道大门,这倒是资料里面没有提及的,张思然就询问孟书然,他到底在族内负责与外人打交道,走南闯北了解的事情真不少,他就说到:我听人说,

这南兴安隧道拱顶和侧墙漏水较多,阿尔山地区冬季气温很低,漏水便在洞顶及洞壁结冰,就是我们俗称的冰溜子。如果冰溜子越结越多,会影响跑火车的,所以日本人在隧道两端入口处设置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