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抗战之铁血特工 > 第一百四十章.惊人战果

第一百四十章.惊人战果

1.

说是十名队员,实际上进了地下工事后,加莉娜和孟氏父子负责把守洞口一枪未发,针头大婶也没有机会开枪,真正战斗的只有六个人,大多数时间雷娜也只是在打酱油,但是他们击毙了超过八十名日军士兵!

这简直不可能!根本不可能!

尤其是自身还没有一个阵亡!

那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实际上大家听这句话就明白了: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这句话搞颠覆策反的间谍头子爱用,所有的特战分队侦察小分队指挥官也爱用,他们作战的时候都不喜欢正面强攻,从没有防守的柔软腹部进攻是他们的首选。

从第816教导队这边来说,之所以取得这样一边倒的胜利,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中最重要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地形特点,选择从下面洞口奇袭,钻进地下工事里面打。大家都知道日军的筑垒地带以易守难攻著称。如果第816教导队选择从山坡上正面强攻,不要说十名队员,就是一百名队员也没戏,再加多两百人也不会改变结局,只会在山坡上留下密密麻麻一层尸体。即使再给他们10门20门大炮进行炮火支援也没用,152毫米重炮甚至240毫米重迫击炮直接命中也只能啃下来一层表皮伤不了筋骨。如果重型坦克能抵近到可以对着枪眼开火的距离倒还可能攻下来,但是白狼峰这里坦克是没办法上去的,不管是鼎鼎大名的T—34—85,还是IS—2重型坦克都派不上用场,因为没办法通过强攻来攻占这个雷达站的地下工事。但是第816教导队采取的是钻进肚子里面开打,日军修筑的牢固厚重暗堡都没有派上任何用场。

可以说取胜的关键因素就在于避开正面钻进洞子这上面,十成里面这一点就占了五成。

剩下五成里面,武器装备占三成。这个方面,第816教导队装备的**沙正适合这种战斗,它射速快,大容量弹鼓保证了火力的持续性,反之日军大多数士兵装备的是三八大盖,在中远距离上三八大盖是一支不可多得的好枪,精度高而后座力低,士兵上手快,但是在地下工事这种环境里面,手持三八大盖的日军士兵被打得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最后两成因素是第816教导队的巷战室内近战战术水平远超日军警卫小队,张思然和屠刀中士、库利克大士都是在斯大林格勒与德军巷战中活下来的老兵,近战水平比日军士兵高出不是一点点。

说起来斯大林格勒的残酷巷战,比第816教导队在这里进行的成功偷袭要惨烈多少倍!至少第816教导队由于采取正确的战术,在推进的时候,首先解决掉经过的每一条支路,由于下面都是岩石,所以日军也没有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将道路修得太多,比如说修成地下的环线,因为这个地下工事毕竟不是他们用来屯兵作战的。而在斯大林格勒的时候,你可能攻进一栋建筑物后,在每一个房间都可能遇上敌人,你攻到前面,说不定又有敌人从后面钻出来了,因为德军士兵也不傻,一样的学会苏联红军这种在墙上开洞,从而避开门窗的机动方式。

而对于日军来说,输得很冤枉,由于战斗中日军指挥官一直处于不知敌情的状态,所以也没有做出集中兵力在主通道进行防守的决定,当然这也是他们这个地下工事的性质决定的,他们的任务是警卫雷达站,所以峰顶的雷达天线以及下面的机房都要分兵驻守,从而给了第816教导队各个击破的机会。当然也有地下工事里面摆不开兵力的原因。

另外换了是普通的日军守备部队,肯定反应就不一样了,这既是任务使然,也是关心则乱,换了谁来当雷达站站长和警卫小队的小队长,听见警报拉响,第一反应就是敌人冲着雷达来的,铁定要派人守住各个重要目标,事实上第816教导队也确实冲着雷达来的,只是他们采取的杀光敌人再说,换了其他地形就不会用这种办法了。

另外一个就是阿尔山这里的筑垒地带,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被抗联或其他武装进攻的事情,安稳的日子过久了,防守的一方自然存在着疏忽大意的问题。而且这个雷达站的地下工事还不能算成是关东军真正的筑垒工事群,否则的话,就是地下主通道里面也会设置更多的机枪掩体,这个地下工事主要还是为雷达站服务的,如果第816教导队是攻击山脚下的守备部队地下工事,肯定没有这么容易了。

至于没有出现阵亡,是那具用大熊和张思然的SN—42防弹钢甲特意组合改装出来的四层钢板防弹盾牌的功劳了,这种二战中极其罕见的防弹钢甲被雷娜改进后,虽然对下腹部的防护被舍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