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思然吃过早饭后,就把除了在峰顶站岗的队员外全部召集起来,给大家讲解这掷弹筒新的使用方法。说起来这掷弹筒大家都发射过三枚掷榴弹的,但是对于能否命中目标都是心中没底,最大的问题就是没办法保持筒身发射角度,现在雷娜这样一改进之后,库利克大士最先进领会到了,因为他会使用迫击炮。其他的队员听张思然一讲解,也就明白了,就是在发射的时候先要调节距离调节钮,把射程确定好,然后就是把两脚架架上后调节角度,直到子弹做的重锤线刚好与那根粗铁丝重合的时候,再把筒身白线对准目标就可以发射了。原理简单使用也还方便,所以大家上手很快,只是看大家的动作快慢与否。张思然讲解完就让大家各自练习,然后他把孟氏父子带到地下工事里面的靶场,检查一下他们射击姿势掌握的怎么样,以及驳壳枪和冲锋枪以及机枪用得怎么样?
一考核,孟书和孟大石两父子都达标了,说起来也简单,鄂伦春人好多从童年时就开始用父辈的枪支射击打猎。这里面玩枪玩得最久的就是孟书何了。只是他们的射击姿势固化严重,之前只会立姿有依托射击,真正据枪瞄准这些基础极其扎实,尤其是射击运动目标反应很快,真的是发现猎物就开枪而且弹无虚发。射击实际上是一通百通的事情,尤其是冲锋枪与步枪的瞄准射击动作差异不大。只有手枪,尤其是驳壳枪这个必须要反复练习,因为大多数时候大家都是单手持枪射击。不过雷娜也教了他们将右手持驳壳枪的手腕放在左手手腕上面的射击方法,这样射击精度大大提高。
张思然见孟氏父子都已经掌握单兵战术和几种枪械,就开始考虑把他们作为正式的战斗员加入作战小组了,不过还得过另外一道关,就是从老百姓或者猎人到士兵的心理转变第816教导队,自从越境之后增加两人到10个人,但一直没有真正的重新进行战斗编组。原因有两个,一是一路上都在进行战斗和行军,没有时间静下来好好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第二个就是孟书何与孟大石父子虽然有他们做为鄂伦春猎人的长处,但是他们还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士兵,贸贸然的把他们塞进战斗小组,不但起不了作用,还会拖累整个战斗小组的作战配合,不能发扬足够的战斗效能。
要让他们真正融入教导队,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掌握基础的单兵技战术。二是做到令行禁止。
不管是电影上还是很多文章中,都说苏军步兵战术简单粗暴,但就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战术更在意士兵的服从命令了。否则的话,你命令士兵迎着mg—42通用机枪的弹雨冲上去,士兵都不敢冲怎么办?苏军就用铁的纪律做到了无条件执行。当然苏军的政工体系在其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过张思然的第816教导队没有政工人员编制,不可能靠政治思想工作让自由散漫在山林里面游猎的两个鄂伦春猎人转变为一个战士。张思然也没打算靠思想工作来改变他们。因为孟氏父子一心替家人族人报仇。对日军和伪满军的刻骨仇恨已经决定了不用说什么为何而战,重要的就是在行动上让他们明白他们是战斗集体中的一员,要与战友互相配合,要接受小组长乃至队长的命令。所以在训练他们掌握单兵和小组战术之后,张思然又专门进行了队列训练。像这种事情对雷娜倒很简单,德国人的机械服从和刻板最适合在队列中体现出来。而象库利克大士这种在军队
里面呆了半辈子的老兵,一切行为举止已经被军队烙上了深深的印记。所以张思然让他好好抓抓队列训练和内务训练。队列训练孟氏父子倒还容易接受,大家都要听长官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嘛。但是对这内务训练,就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大家都住在地下工事里面,睡在铁架子双层床上,怎么每天起床后还需要把被子折好,毛巾挂好?
张思然还是给他们两个解释了一下,毕竟孟书何会说汉语,这些内容光靠战斗手语是没办法交流的。
他的办法很简单,先带着孟氏父子看没人住的日本士兵的房间,看看洞壁上的挂钩,那些已经没有主人的白色毛巾现在还整整齐齐地挂在上面。什么话没解释后带回自己的指挥部后,把自己的勃朗宁HP手枪放在桌子上,然后飞快的把它分解成一堆零件。再告诉孟书何:这样的一支枪能不能打仗?
孟书何肯定摇头,又对孟大石解释了几句。
张思然就说:一支枪是由各种不同的零件组成,每个零件都要在自己的位置上起各自的作用,而这所有的零件必须都组合起来才行。所以作为一个士兵无时无刻都要牢记,军队里面纪律和规范是无处不在的。行走坐卧与穿着都有规章制度,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