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几天,张思然也一直在考虑重新调配一下队员们的装备,现在心里已经有个主意了,库利克大士是战斗工兵,尤其是在近战突击和巷战中要起大作用,因为无论是室内近战还是巷战,很多时候需要爆破,苏军通过斯大林格勒巷战得出结论—尽量不走门窗,避开敌人设伏设防,选择破墙而入,所以他拿半自动狙击步枪意义并不是特别大,张思然决定把针头大婶的**沙冲锋枪调给库利克大士用,在短兵相接的时候**沙的作用大得多,而针头大婶就用一支缴获的日军7。7毫米口径的九九式狙击步枪,真要到了战斗中需要救护伤员的时候,她根本没时间双手持枪射击,可能用勃朗宁HP的机会还更多。
而原本使九九式狙击步枪的孟书何,则换成了库利克大士用的那支G43半自动狙击步枪,因为孟氏父子他们的枪架快射在200米之内,是没有人比他们反应快射得准的,说穿了就是把一般人的立姿无依托射击变成了立姿有依托射击,这射击精度在立姿射击中一下子成倍的提高。孟书何被需要训练使用这G43半自动步枪后,简直爱不释手,现在不用开一枪拉一次枪栓了,不过他对这蔡司4倍瞄准镜不怎么习惯,或者说他对瞄准镜都不怎么习惯,但是九九式狙击步枪的日式4倍瞄准镜是装在枪身左侧的,可以同时用枪上的觇孔瞄准具(三八大盖是立框式缺口瞄准具),立框式缺口瞄准具和觇孔瞄准具的优点都是方便射击移动目标,而瞄准镜由于视场小,打移动目标时稍微反应慢点就容易丢失目标。
雷娜当然不可能为了孟书何这个荒唐的要求就把G43上面的蔡司瞄准镜卸下来,她直愣愣地打着手势告诉孟书何:就用这支枪,自己慢慢练习适应。
现在确定下来:
狙击小组:加莉娜、岩石下士。
第一火力小组:机枪手大熊,掷弹筒手雷娜。组长大熊。
第二火力小组:机枪手孟大石,掷弹筒手兼卫生员针头大婶,组长针头大婶。
尖兵小组:屠刀中士与孟书何,组长屠刀中士。
突击小组:张思然与库利克大士。组长张思然。
第二火力小组的掷弹筒手针头大婶实际上是打酱油的,真打起来有了伤员,她肯定先得顾救治伤员,所以带的两具掷弹筒,当时候她那具看情况交给谁负责使。
同时库利克大士和张思然这个突击小组更应该算成机动小组,库利克大士是那里需要就加强到哪里,张思然则除了需要近战突击的时候外,主要位置还是在指挥整个教导队上面。
那两具反坦克冲锋手枪,屠刀中士负责带了一具,另外一具张思然带着,本来应该交给库利克大士的,但他这个战斗工兵爆破任务重,背包里面很多炸药雷管导火索引爆器,所以只好张思然背着了。
重新编组后,小组成员就要进行一下磨合,把战斗中需要配合的练习一下,张思然看了几遍觉得很满意,就下令出发。
在出发前,对于地下工事的隐蔽工作也下了一番功夫。左边通风口那里倒好解决,大熊和孟大石搬来几块大石头挡在那里,再用小石块和泥土堵住缝隙,看上去依旧是一副已经被炸塌的模样。左边暗堡上面的小洞口,则找了一道铁门挡在里面,然后直接用泥土把整个洞口掩埋起来。当然走的时候也没有忘拿了一些糜烂性毒气弹做成了诡雷,日本兵就算进来也别指望收回地下工事。
2.
对于第816教导队来说。除了张思然和孟氏父子可以采取乔装打扮外,整个教导队采取化装的方式想骗过日伪军警难度很大。因为大多数人都不会说汉语,而且一看就知道里面有很多俄国人。随身又带了这么多长枪。如果人人只是带短枪。可能尝试一下乔装打扮也未尝不可。所以第816教导队人人都是穿着迷彩服头戴钢盔。只是孟氏父子没有德式钢盔,一人头上就戴了一个日军的90钢盔。但是张思然也让他们把鄂伦春猎人的皮袍和狍子头帽子带上了,需要化装侦察的时候用得上,何况他们父子本来就是鄂伦春猎人,都不能说是化装侦察,只能说是去侦察。
东北当时有全国最好最长的铁路线和最长公路线。这对张思然他们来说不大不小算件好事。抗联部队对铁路线主要是进行破坏,要么是爆破,要么是打票车,也就是类似于打劫了。当然要打车上的满铁乘警和押车日军士兵,同时也要抢夺物资收集钱财。所以对于铁路沿线的日军警备部队,重点防范的对象就是客车,至于一般运送煤炭原木之类的货车,抗联是轻易不会打主意的。而且抗联并不会利用铁路线来进行机动,因为他们认为这更有利于日军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