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战术的每个攻击波次全部装备自动枪火力,并且,在一个攻击波上去后,后面跟着源源不断的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形成了较为强大的攻击力量,增加了突破防线的可能性。
比如在日后塔山阻击战中,这种连续不断的攻击方式给东北野战军的防御带来了巨大压力。
当然,到了那个时期的波浪式集团冲锋战术己经不合时宜了。
加上防守塔山的部队实在太强,导致这种战术最终走向了没落。
但波浪式冲锋在李志看来,依旧不失为一种强悍的进攻战术。
而这种战术的核心,也是依靠大量全自动轻武器,与当前李志的部队很是契合。
当然,日后在配上装甲部队、重炮和飞机的话,那就更刺激了。
目前,李志这边没条件用装甲武装部队。
因此,他便将自己部队“三三制”的部分战术,尤其是三人火力协同战术,与波浪式冲击战术相结合。
在几次实战演习中李志惊讶地发现,这样的结合居然能将每个冲击波的进攻力度大大提高。
这让李志立马开始对新战术推广普及。
而波浪式冲击战术经过改进之后,也发挥出了更加猛烈的攻击效果。
而防守这一块的战术,李志则是借鉴了自己老学长廖耀相的看家本领——立体滚筒式撤退。
所谓立体滚筒式撤退,就是将部队分成若干个梯队,每个梯队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和角色。
因为独立营人数限制的问题,加上更方便与波浪式冲锋相配合,李志依旧将部队分成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负责在前沿阻击敌人,其作用是首接与追击的敌军交锋,迟滞敌人的进攻速度,为后续梯队赢得时间。
第二梯队在第一梯队身后的一定距离处,争分夺秒挖掘野战工事,构建防御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