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大明:瞎眼五年,朱元璋想登月? > 第五章 建州女真

第五章 建州女真

第五章建州女真

“黄册制度的建立,绝对称得上是高瞻远瞩,大明得国于元,奈何元朝的赋税制度实在是太烂,或者说就没有像样的建立过赋税制度。?5/2.m+i¨a*n?h?u^a+t^a+n_g·.\c¨o-m/”

“正是因此,明朝立国之后,对治下人口的数量,天下赋税的收取等情况,一无所知,两眼一抹黑,这种情况对于统治者而言是十分危险的!”

“也正是因此,朱元璋才有了创立黄册的想法!”

“所谓黄册,便是地方上记载有人口情况,土地情况,赋税缴纳情况,服徭役情况的册子,每一家都要如实填写,一式四份,分别存在地方县城,府城,户部,以及中央。”

“朱元璋还特意命专人看守,审查每一份黄册,避免疏漏与造假,且黄册每十年便要编修一次,以掌握天下情况变动。”

周远在上面说着,其他人自然是不自觉的去看朱元璋,说实话,他们现在也搞不懂了。

这周远说的事情皆是未来之事,但却又说的信誓旦旦,还偏偏是有理有据,除了时间对不上以外,他们竟然还挑不出半点毛病。

这种感觉堪称诡异,唯有朱元璋觉得自己是掌握了真相,此时听见仙人对他尚还处于构想阶段的黄册如此大加赞赏,嘴上的笑容几乎是藏不住的。{?±精?*武?}1小_@说¥网a &?更

朱元璋的表情,周围人自然是看见了,心中顿时就是一惊。

什么意思?

这是说到皇帝心坎里去了?

还是说,这位瞎子还真有那未卜先知的能力,这些事情真是在未来发生过的事情?

只是还没等他们想出个结果,瞬间又被周远的下一句话给惊出了一身的冷汗。

“只可惜,朱元璋还是眼界太窄,考虑的不够周全,这也为黄册制度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此言一出,朱元璋脸上的笑容瞬间一僵,其他人也是纷纷倒吸一口凉气。

大哥,你要不要看看你在做什么啊?

当着朱元璋的面,说朱元璋眼界太窄?

您老活够了,麻烦别拉着我们去当垫背的啊!

“周先生,你这话是怎么讲的!”

朱元璋不得不问了一句,他是个在乎颜面的人,但是人家可是仙人,这么说肯定是有人家的道理。

周远不急不慢的说道:“黄册设立之初,效果自然是极好的,但这归功于洪武时期清廉高效的行政效率,但是实际上,黄册制度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1/3/x′i`a/o?s/h\u?o`..c?o!m*”

“因明太祖将黄册制度设立的太过繁杂,从上到下,牵扯太多,可以造假的地方就太多,这就给了下面的人钻空子的机会。”

“且明朝俸禄一贯很低,看守、审查黄册的机构经费太少,审查工作也太繁杂,这些人就慢慢敷衍,审查的速度慢的不行。”

“地方上逐渐发现朝廷户部对黄册制度的放松,又看到审查的速度慢,就对数据进行造假,甚至索性直接拖延缴纳黄册。尽管朝廷户部三令五申的下文申饬这些地方省份,但造假风气已成,已经无法纠正了。”

“正是因此,黄册制度,实际上在明中时期,便已经是名存实亡,也同样过于依赖黄册制度,大明朝根本就没有足够监察民间的手段,这才导致,国库亏损,税收不足,朝廷却根本不知道问题出在了那里!”

周远一席话,深入浅出,将明朝灭亡的原因从天灾和人祸的角度一一讲出。

就连李善长都找不到能反驳的余地,甚至于他自己内心深处都有些怀疑。

如果这一切都是周远瞎编的,那为何一切都如此的严丝合缝,有理有据?

上方周远最后幽幽一叹道:“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崇祯五年全国大饥,六年大水,次年秋蝗,八年九月西乡旱,洛阳水涝,民舍全没……更有疫病肆虐,兵临城下时,京营之内数十万将士却无半点战力,这大明焉能不灭!”

听着周远几乎是如数家珍一般的将明末的灾难背出来,众人心中的嘀咕越来越严重了。

该不会……

该不会这人说的都是真的吧?

他真能知晓未来三百年后的事情?

而早就深信不疑的朱元璋则是脸色有些铁青,毕竟如今他刚刚登基,正是雄心壮志的时节,此时听闻自己的大明竟然落到这般下场,心情自然不好。

因此,朱元璋还是忍不住冷哼一声言道:“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