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族会
江南重赋,似乎都已经是历朝历代的传统了。|微!?|趣?$1小′μ说#>网:? ?&无&]错??内??_容?!o
没办法,谁让以古代这落后的农业条件,江南地区实在是太适合种地,而且也确实富庶呢。
而明朝同样也是如此,很多人会觉得王朝创建初期,一般的统治者都会选择休养生息,给百姓喘息的时间。
然而明朝不同,只因为历史上朝代更迭,基本都是从北到南方,一路打过来,北边打的满目疮痍,等到了江南时,基本天下大势都已经清晰明朗,又恰好南方富庶,等统治者坐稳了天下后,自然可以拿没怎么受损的江南赋税去补贴被打的十室九空的北方。
可是明朝偏偏是独一份的从南方往北方大,还坐稳了天下的王朝。
满目疮痍的土地需要建设,刚建立的朝廷机构需要庞大开支,继续组织北伐还有扫除张士诚陈友谅的残部也需要军饷……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大量金钱来支撑。
那朱元璋除了继续拿江南地区开刀以外,他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而且还有一个说法便是,张士诚的老巢便在苏州,朱元璋记恨张士诚,所以有明一朝,整个江南地区的赋税便一直居高不下。a%精a¥武+小<说t;{网1? ?免?费!ˉ阅|{;读#
这当然纯属扯淡,但同样也能看出来,江南地区确实是大明赋税的重中之重,这也是为何明中叶以后,江南地主们联合起来反向寄生大明,让大明收不到赋税后,大明的国库亏空成了那个样子!
只不过,江南富庶归富庶,那也是江南的地主和商人们富庶,陈家村这群人可和‘富’这个字谈不上半点干系!
但是税却是不管你是富还是穷,就摆在那里,谁也躲不过。
而且,不仅仅是赋税,还有徭役,为何一条鞭法能直接让大明回光返照,免除徭役便是很重要的原因。
可以说,赋税虽然让百姓们的日子不好过,但真正让百姓们更加深恶痛绝的那还属于徭役。
所谓徭役,就是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内容大多是从事地方的土木工程、造桥修路、治理河渠、转输漕谷等劳动。
但重要的是,这种徭役,是完全不给钱的,甚至连粮食都要百姓自备。?[优|o_品?小;·说?.?网?¢ ′最%新?D章·1%节{μ~更ˉ新]??快3a
赋税只会让百姓财产受损,但是徭役可是真的会死人的,而且还是活活累死。
《隋书》中记载:帝命杨素出,于岐州北造仁寿宫。素遂夷山堙谷,营构观宇,崇台累榭,宛转相属。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敝颠仆者,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死者以万数。
死者以万数”、“死人相次于道”,在皇帝老儿看来那都都不算个事,而且隋文帝修的还只是一个豪华的度假山庄,且修筑地点也不能算特别偏僻,如果是在险峻地形修筑军事要塞、整顿黄河河道、开挖新的大运河什么的,那死人更是成批成批的。
徭役也是历朝历代都躲不过去的,不是朱元璋不地道,而是自古以来便是这样,相比起来,朱元璋从来不大兴土木,已经算是好皇帝了。
就连千古一帝的李世民都不例外,《贞观政要》所记载:“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陛下虽每有恩诏,令其减省,而有司作既不废,自然须人,徒行文书,役之如故。臣每访问,四五年来,百姓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
简单的意思来说那就是,百姓服徭役,一家人哥哥去了两年回来,弟弟立刻就要顶上,周往复始,从来没有休息过。
李世民虽然有时候开恩下诏,减免徭役,但是国家到处都需要建造,到处都缺人,他减免的那点徭役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李世民尚且如此,而朱元璋所规定的徭役,在历朝历代里,真的已经算是很低了,但依旧让百姓们苦不堪言。
所以,这个减免三年赋税和徭役的条件对于陈家村来说,真的十分诱人!
“也就是说,我们村以后的这三年,地里种出来的粮食都是自己吃,一粒不用上交朝廷了,而且家里的青壮,也不用在出去卖苦力了,可以将这几年荒了的地重新开垦回来!”
陈如鹤加重了语气又解释了一遍,下方村民顿时安静了下来,随后又开始互相议论。
“咱们陈家村本来就很穷,地里打的那一点粮食还要上交给朝廷,就更加吃不饱饭了,记得前几年大旱,二狗子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