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大明:瞎眼五年,朱元璋想登月? > 第六十七章 功在千秋

第六十七章 功在千秋

第六十七章功在千秋

“长江南北的汉人,已经实际分离了几百年时间,并在蒙元“亲北疏南政策”的种族隔离与刻意区分下,几乎已经快要成泾渭分明的两个民族了。)^o搜μμ搜-?小?说,·*网(, ·?免?~¥费?¥2阅??¨读321

周远说的话,一点都算不上是危言耸听,后世周远也曾听过一些段子。

比如有人看电视,某某大臣发配边疆,结果发现那所谓的边疆就是自己的家乡。

这种事情,在后世可以当做一个段子看,看完之后只是会心一笑。

可若历史上,大明并未再次进行南北合流,这个段子还真是段子么?

就看看后世某毛熊和二毛是如何同室操戈,势同水火,就一目了然。

两地本就是同一人种,刚刚诞生的一千年前之前,就是同种族同起源同信仰同语言。

有趣的是,同样也是因为蒙古人,让原本一个统一的民族开始分裂,直到沙俄帝国出现,重新收回失地。

但是在沙俄攻灭金帐汗国后,收复失地后,历代沙皇最愚蠢的决策,就是没有让两边的百姓,重新彻底融合为一个民族,反而基于种种眼前利益考量,让这种分离状态继续持续了三百年,给予种种差别待遇,才最终导致了分道扬镳,兄弟阋墙!

相比之下,华夏民族还是幸运的,在攻灭蒙元,重光华夏后,朱元璋和朱棣这两父子,不知道是目光足够高远,还是野心使然,让他们不止是想要做南方人的皇帝,而是想要做全天下人的皇帝。/$兰?兰÷|文*学? )?)免?D·费+{阅?t读-:

尤其是朱棣,科举分建南北榜、修大运河、迁都燕京,尽可能混一南北,弥合分歧。

这让同样分离了三百年的“南人”和“北人”,重新融合为统一的“汉人”

不要以为遍布天南海北的千万万汉人,是从古至今天经地义就属于同一个族群的。

事实上,各个地方的生活习俗各异,喜好各不相同,就连粽子是甜的还是咸的都能吵得不可开交,而各地的方言差异之大,更是“十里不同音”,远超欧洲列国的各种独立语言。

所以,在太多欧美人的眼里,华夏能够持续两千年的维持大一统王朝,持续三千年的同为华夏理念,作为同一个文明持续五千年之久,是完全匪夷所思、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而华夏的民族和文明,在相当程度上就是靠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共同的文化意识和民族认同所维系的。·`?咸ˉ鱼e?看[书?;网? ?1最t÷?新=章$#节±e:更\??新¢^快£=;

从周公孔子管仲,到诸子百家,到李白杜甫苏轼,他们对民族的实际贡献,是远比很多军功赫赫的王侯将相更伟大的。

古今中外,独立的民族意识一旦产生,那当真就再也难以消弭。

华夏文明史上最危急的时刻,正是西晋永嘉南渡、北宋靖康之耻,这两次胡族入侵引发的数百年南北大分离。

而终结这种分离局面,消弭数百年南北汉人裂痕,重建统一的汉民族意识的隋唐与大明,无论其种种混一南北的措施,对自己王朝有何弊端,皆是遗惠于后世,功在千秋万代!

朱棣迁都确实是有利有弊,很多人觉得,若是朱棣不迁都,大明一直定都江南,就算是金兵出关,想要打到江南也是千难万难,到时候绝不会出现天子守国门的情况出现。

却全然没有想到,朱棣的迁都所带来的影响,可不仅仅是一个大明的国诈,而是华夏五千年的文化统一延续!

因为如果明朝不做,清朝满人更不会做,这是最后的历史机遇,幸好被朱棣给抓住了!

周远在后面说的有些兴起,甚至直接主动开始分析起迁都燕京的种种利弊。

“首先就是省钱,当时的情况,应天府的京营需要军饷,边军也同样需要军饷!”

“但是迁都之后,可就不一样了,京营直接就扎在边关。”

“到时候朝廷就只需要养京营就足够了,毕竟那时的京营既是边军,拱卫京师的同时,还能震慑边关!”

朱元璋听的连连点头,其实刚刚周远说的南北文化合流,他听不太懂,毕竟他也没去过欧洲,更不知道未来的事情,只是知道这件事对于未来的汉人很重要。

但是关于钱的问题他是听的懂的,大明确实是实行军户制度之后,朝廷减去了一大笔军费负担,但是九边的边军跟金陵的京营却一直都是朝廷拨银供养的。

毕竟军户制度,让那群一年两操,剩下的时间就是个普通农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