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大明:瞎眼五年,朱元璋想登月? > 第九十二章 舆情

第九十二章 舆情

第九十二章舆情

周远觉得,若是这村报要是能够办好,那对他的教育事业同样也是有助力的。×.三/#叶÷屋~#* |.=最¨?新_章<节1??更?@/新?,e快=

别的不说,只需要在报纸上连载一些科学知识,这样就能潜移默化的改变村民的想法。

周远当即便大概的和朱元璋介绍了一下他所说的报纸究竟是何物,朱元璋这才恍然大悟。

心中不由得暗自琢磨了起来,莫以为古人都是傻子,更何况是朱元璋这种千古一帝,周远刚刚说了报纸的功能之后,朱元璋立刻便意识到,这个报纸绝对是一个把控民意乃至舆论导向的利器。

而造反起家的朱元璋,又怎么可能不知道民意的重要性呢?

事实上,封建王朝自古便有其自己的对于舆情的引导和控制方式,清朝有一学者魏源便曾统地总结了古代获取舆情的渠道。

“如彻膳宰、进膳、诽谤木、敢谏鼓、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士传言、登记歌谣、审议诅祝、查访谤议、太学之子上书、召见等。·5!?~4a@e看[书3 :D最(@新]?章:节??更?新?°D快|?)”

而他总结的这些舆情渠道,最早甚是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如《管子·桓公问》:“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

这句话中的明台和衢室其实就是当初表达民意的场所!

《吕氏春秋·自知篇》载:“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意为百姓如看到尧有过失,就可击鼓谏言,百姓可在木头上刻写舜的过失,舜看后则改正

这欲谏之鼓和诽谤之木从传播媒介上拓展了公众舆情表达的渠道。

等到了西周之时,天子获取舆情的方式便更多了些,如献诗、史献书、百工谏、庶人传语等,其中尤其以讽谏诗的盛行使得诗歌成为周天子收集舆情的重要媒介,《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循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牗户而知天下。”

这件事其实是听离谱的,意思就是,一个普通人,想要说什么内容,还需要自己编一首诗歌,再让这诗歌传到太师的耳朵里,然后再由太师来禀告给天子。_h.u?a′n¨x`i!a¢n¢g/j`i!.+c~o^m+

其实从这里便能看出来,西周时,获取舆情的手段虽然变多了,但是对于最上层而言,或许舆情中需要的间隔同样也变多了。

再也不像是尧舜禹时期,统治者面对面的和下面的百姓们交流,知道对方的诉求,也让百姓知道现在的情况。

也更是在西周时期,舆情也不再只是百姓表达诉求,而是政府开始知道如何断结舆论。

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经典的一句愚民之法,便是出自西周时期!

当时的天子周厉王,基本上对于民间的所有舆论都实行了及其严酷的打压,使得当时大街上都根本没有人敢开口说话,周厉王对此却觉得无比满意,还喜滋滋的觉得‘吾能弭谤矣’

然后这位周厉王便体验了什么叫做过犹不及,连话都不让人说的皇帝,自然而然的便引起了民愤,都算不上是造反,毕竟造反是要有人带头的,而对于周厉王,几乎是所有百姓群起而攻之,直接把皇宫给踏平了。

也正是因为有了周厉王这个奇葩当做前车之鉴,再之后的统治者,那怕是再害怕舆情,也不敢如此严苛,就算是清朝都不敢如此。

春秋时期,诸侯国统治者为争取民心发展经济和增强自己的政治实力,对公众的舆论监督显示出开明姿态。

春秋时晋大夫范文子曾追述道:“吾闻古之王者,政德即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风听胪言于市……”

意思便是十分赞同统治者接受舆论监督的认同,并竭力效仿。从历史事实来看,春秋时期一些统治者确实承继了西周时多渠道采言纳谏的做法,广泛接受公众舆论的监督。

随着朝代变迁,时代情况例如生产力,地理距离,还有人口的改变,舆论活动的形态和制度也在发生变化。

自从秦汉以后的统治者都自觉或被迫建立某种反映、传播和控制舆论的方法和制度,那就是言谏制度。

尤其是汉朝之时,汉初尊尊黄老之术,对天灾常求教于能者,故汉代皇帝屡下诏书,求言求士。被招来的能者常常围绕灾异展开论说,继而针对时政发表意见,传达民众对统治者举措的意见,从而形成了特殊的言谏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