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大明:瞎眼五年,朱元璋想登月? > 第九十九章 靖难

第九十九章 靖难

第九十九章靖难

但是谁能想到,朱允炆竟然能蠢到这个地步,在自己刚刚上位之后,立刻削蕃,根本不管朝堂之上那些武将根本就不服自己。ˉ×看?D书$>君=[2 ?~-追!@最?a±新(D°章a(±节?

而让朱允炆变成离心离德的第二点原因,那正是他的削蕃之举。

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大明真的有必要削藩么?

朱元璋设立的藩王制度是: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食禄而不治事。

什么意思?

就是你当了藩王,身有爵位却无凌驾于百姓之上的地位,分了封地却不能收税,可以拿朝廷的俸禄,却没有处理任何政事的权利。

可以说明朝的藩王,空有一处封地,却连税收和行政的权利都没有,唯一有的不过是已经被接连砍了三刀因此少的可怜的兵权。

而且若是站在在朱元璋的角度上来说,那大明的藩王制度更是十分有存在的必要的,其中最紧要的原因那就是大明帝国的都城在长江一线,而帝国的军事重心在长城一线。

这种结果,就是政治重心与军事重心分离了,克服这种问题的简单方法,自然就是迁都。

可问题是,迁都是一个大工程,大明开国时国力困乏,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就只能面对政治重心与军事重心分离的事实。

在这种背景下,分封诸王就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一切是显然的,大明的政治中心在长江一线,大明的军事重心在长城一线,那不让皇帝的儿子、兄弟、叔叔坐镇长城一线,让谁坐镇呢?自己的儿子、兄弟、叔叔不可信,外人就一定可信?

大明《兵卫》中,明确规定:“凡王府侍卫,指挥三员,千户六员,百户六名。”

虽然位处边夷的藩王手中兵力会多上不少,但同样也不可能多出三万这个数字,同时还要承担边境防线的压力。

统共就这么点兵力,还分散到各个地方,就这样还一定要削蕃未免太过离谱。

所以说,这削蕃绝对是朱允炆的一招臭棋,且看朱允炆削蕃那逼死自己亲叔叔的手段也能看出来他绝对和‘仁厚’二字不沾边。

朱允炆是怎么削蕃的?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削周王,将周王废为庶人,迁往滇南,颠沛流离中病死他乡。^z¨h¢a*o_h/a\o~z^h^a~n,.?c¢o-m-

建文元年,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柏惧,无以自明,阖宫焚死追谥为戾,齐王被软禁在京师,代王被软禁在封地大同,两个月后,削岷王,废为庶人,流放漳州。

朱元璋刚死一年不到,朱允炆削了五个藩地,最早的周王可是在朱元璋刚去世一个月不到,很难说是不是朱元璋还没死之前,朱元璋就打算先拿周王开刀了。

五个王,四个被废为庶人,一个被逼死,死后还给人家上了个恶谥,知道的这几个是你叔叔,不知道还以为是什么仇人呢,别人削藩都是缓缓进行,最多削削土地兵马什么的,朱允炆倒好,直接一削到底,把叔叔们都削成庶人了,连名面上的尊荣都不愿给叔叔们保留。

就朱允炆这个削蕃法,别说姚广孝早就在朱棣耳边念叨了十好几年要造反了,就算是朱棣不反,还有朱权等卫边的亲王等着呢。

你要说真就是贪恋权势,或是对于边关另有安排,所以想要削藩,也不是不行,可明明有上好的办法你却不用,反而选择如此粗暴的手段。

当时的大明朝堂被老朱给清洗了一波,但是却不代表当时的朝堂上就没有人才了!

前军都督府断事高巍在得知了朱允炆想要削蕃之后,便曾经上奏曰:“效主父偃推恩之令,西北诸王子弟分封于东南,东南诸王子弟分封于西北,小其地,大其城,以分其力。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自弱矣。”

高巍的主张,也没什么新意,其实就是推恩令,将边境的诸王等子嗣继承王位时,换到东南等地,等到东南诸地的藩王继位时在分到西北,一代代的削减藩王的势力和兵权,这种怀柔的手法,可谓是又狠又准。

可是急于表现自我的朱允炆又对于高巍的建议是怎么说的呢?

“上嘉之,然不能用。”

什么意思呢,那便是朱允炆说你的计策很好,但是我不想用……

嗯!

不想用!

很难说朱允炆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下说出的这句话,说不定朱允炆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还沾沾自喜,心里其实还嫌弃高巍行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