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目的
《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o咸+鱼?看
在此之后的很多史家,像是班固、张晏、司马贞等,对于太史公的观点或有异同,但对太史公的说法基本都是附和的。
意思就是,匈奴是一整个统一的民族,是当时苗裔的后代。
可实际上,后世的史学家们已经证实了这是错误的想法,实际上匈奴人,融合了鬼方、戎狄、猃狁﹑荤粥、昆夷,等诸多民族和部落,只是因为当时的胡汉语言不通,汉人便将他们统一称为了匈奴。
至于蒙古人和匈奴确实有些渊源,虽然汉人总会将游牧民族混为一谈,可实际上这两拨人是有血海深仇的。
匈奴的历史很悠久,周时期的犬戎、战国时的胡,都被认为是匈奴的前身。在被卫青霍去病一顿暴揍之后,匈奴开始衰落,分裂成南北两部。
南部后来入中原,逐渐与汉族融合,北匈奴则是开始疯狂的吞并其他的小型游牧民族,其中便有蒙古人的前身,当时称为东胡人。\c¢u?i~w_e·i^j+u!.^i`n~f?o~
当时的东胡被匈奴欺压的连草原上都待不住,只能往更偏僻的地方跑,慢慢的便分化成了乌桓和鲜卑。
其中鲜卑中的一支就是柔然。柔然在与北魏拓跋氏的交手中失败,分成了两部,其中一个就是蒙兀室韦,就是现在的蒙古族。
可以说,后世崛起的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就算是以影响力最大的元朝来说,都远没有当时的匈奴势大。
因为只有曾经的匈奴,算是真正的掌控了无论草原大漠还有西域,当然就连中原腹地的北边,也算是他们的势力范畴。
元朝其实曾经也有这个机会,但是奈何蒙古人好像是真的完全不会治国,自己被自己各部落之间的矛盾,以及蒙古人和汉人之间的矛盾搞得焦头烂额。
如果说蒙古人当时不选择问鼎中原,在那南边留一个不一定是宋朝的汉人王国,西边保持随时可以进去劫掠欧洲的通道,他们倒是可以学着像是匈奴一样,横跨在亚欧大陆中间,疯狂的劫掠东西两边的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来济养自身。
当然了,这样肯定也不是长久之计,毕竟时代在发展,汉人可以继续修长城,十年修不完,百年,总能修的完,更别说火器的出现,游牧民族的荣光已经注定没那么容易复现了。¢q\i!u*s-h¢u?b·a′n¢g,.¢c_o¨m`
可是现在,王保保被大明逼得,屯兵嘉峪关,又用计骗了傅友德,一路拿下阳关和玉门关,在甘肃境内留下来从南到北留下一道口子。
靠着阳关和玉门关反攻中原是不太可能了,但是这一道口子的最大作用就是表示他们将要学着匈奴一样。
缺衣,缺粮,缺人,反正缺什么物资,那就大举入关,劫掠汉民。
这整个甘肃从南到北的防线,你大明就算是有百万的军队,你也不可能防住。
除非大明直接放弃西北,要么一点不管在西北的汉民百姓,要么就让西北汉民南迁,将西北变成一片荒土,劫也劫不到!
但是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这种事,别说当今在位的是朱元璋,就算是你把朱翊钧放上去,他也不可能下这种令。
而对于北元的好处,自然不必多说了,既然反攻大明无望,那至少也要先把纳哈出解决了。
事实上,北元做出这种决定,说是大明逼得,倒不如说是纳哈出逼得。
整个草原上,北元的威信基本上只存续在漠北,漠南漠西等地区,基本上都已经被纳哈出给招揽了。
攘外必先安内,这就是王保保此战的最终目的,不管怎么说,先把这三处关隘站住。
也不管你大明态度如何,但肯定无法趁着北元要去对付纳哈出的功夫,来两面夹击。
若是大明敢这么做,那大不了北元就再迁一次都,直接就往嘉峪关外面一靠,随时去你大明的西北劫掠!
其实王保保的目的并不难猜,在知道他出兵玉门关和阳关之后,傅友德立刻便猜到了。
而事实上,还在陕西的李文忠和朱棣在听到李思齐所说的消息后,那怕不知道他出兵玉门关的事情,也大概能猜到个八成。
所以,当傅友德听完那将士的报告之后,下一刻便又是一阵马蹄疾驰的声音。
随后就见一身上满是风尘的大明将士,翻身下马,来到傅友德身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