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凤舞龙楼之盗墓传奇 > 第58章完结

第58章完结

林楠有点奇怪的回答道:“那你的意思是说我们一开始判断错误?不会吧?你有什么根据?说出来我们分析下!”

我脑子里的线索还是很乱,理不清楚,顺着思路说道:“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赢政即位的次年即开始修陵园,历时三十九年,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八十万,一直到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z¨h¢a*o_h/a\o~z^h^a~n,.?c¢o-m-这些记载应该是可信的,这样推算出来,当时的始皇帝最初开始修造陵墓时仅仅一个十三岁的孩童。”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一个十三岁还没有完全掌权的孩童,是否有能力可以确定自己的陵墓选址?要知道赢政直到二十二岁才加冕亲政,这中间有将近九年的时间,万一骊山墓地中埋葬的不是秦始皇呢?”

林楠沉吟着:“我曾为这个问题查找过很多典籍,支持秦始皇的墓地在骊山的理由主要有三条,最早提出解释的是北魏时期<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他在<水经?渭水注>中说:‘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白*马`书,院? +庚?薪*嶵~全*这个说法在学界具有相当的权威性。然后就是司马迁所说‘…穿三泉,下铜而致椁…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情况,以司马迁编修史记的严谨,应该不会捕风捉影的来这么一段记载。”

林楠想了想接着说道:“第三个就是当时的礼制,秦始皇先祖已确认的有昭襄王、庄襄王和宣太后,是葬在临潼县以西的芷阳一带,秦始皇把陵园选在芷阳以东的骊山之阿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因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时的尊卑、上下排列,<礼记>、<尔雅>等书记载:‘南向、北向、西方为上’,东汉<论衡>一书说的更明白:‘夫西方,长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东……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饮食;宅,人所居处,三者于人,去凶宜等。~求′书¨帮- ′冕+肺\悦^渎.’即使在芷阳的宣太后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与儿子之间,即“西望吾夫,东望吾子”,既然先祖墓葬均在临潼县以西,而作为晚辈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阳以东了,若将陵墓定在芷阳以西,显然有悖于传统礼制,这一条理由更是从礼制上把秦始皇的陵园牢牢确定在骊山脚下。”

林楠分析的理由,逐渐在我心里有了确切的形状,我的思路随之逐渐清晰起来:“你说的三条理由单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无道理,然而仔细回味起来,首先郦道元那纯粹是猜测,秦始皇当年作为一个十三岁的孩童能否知道蓝田的美金与美玉还是个问题,即使知道美金与美玉,当年选择陵墓位置恐怕也不会按照一个徒具空名的国王个人意志来决定!”

“再者如果真象司马迁所说的庞大工程情况,骊山工地汇聚的数十万劳累苦工,每日从事艰苦劳作的一帮乌合之众,工头章邯的一道命令,拿起武器反而打败了一路胜利的起义军?这少府令章邯也未免太神奇了吧?那帮劳工我看很可能根本就不是在修陵墓!<三辅故事>还有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这么大的盗掘规模,又相隔年代不远,陪葬的珍宝早应大白于天下,可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确定秦始皇陵没有被盗,这也太不合常理。”

我继续顺着思路讲,越来越清晰:“第三个理由说秦始皇埋在骊山是出于礼制的考虑,我们分成两层这样来想,首先,以秦始皇统一六国、扫平天下的辉煌武功,狂妄到甚至定自己为始皇帝,真干出什么有悖礼制的事,以自己为尊为大,葬在最西边的尊崇之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丞相吕不韦若是和赢政真有什么血缘瓜葛,安排秦国在远离咸阳的骊山修造空的陵墓,而把真正的墓穴建在咸阳以西的凤凰山,那个刚被立为秦王的赢政一向言听计从,对于仲父吕不韦的安排肯定不会反驳!就算两人毫无血缘瓜葛,以吕不韦的聪明才智,既然认定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