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马克告诉人们,生物物种是在环境影响下逐渐演变的。0*0!晓-税`旺¢ `追+嶵\辛_彰~踕¨但为什么物种 的进化不易看出来呢?因为进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有人说3000年前的 木乃伊同现在人确实没什么不同,但在生物演变的过程中,这3000年只是微 不足道的一瞬间。假如一种寿命只有一年的小虫,连续25代观察一幢房子, 它们也都会认为房子没有变化,一个生物学家在观察物种时同样会遇上类似 情况。“其实,我们周围的一切实际上都在不断变化着。……任何地方都没 有完全的静止,到处都充满着随时间地点而变化的永恒的活动。”拉马克坚 信这一点。
由于拉马克的生物进化说与宗教的教义相违背,立即遭到了各方面的强 烈反对。在科学院一次隆重的招待会上,法国统治者拿破仑竟公开指责拉马 克,对他进行人身攻击和侮辱,称拉马克这一观点为荒诞无稽之说。在学术 界,一些保守势力亦极力反对、贬低拉马克的研究成果,对他进行围攻。过 去的老同事和合作者不敢接近他,各种学术单位也不敢请他去讲学了。_鑫¨完?本/鰰.栈^ ¨免*肺-跃·独\《动 物学哲学》出版20年后,他家中还存放着没卖掉的800本。拉马克的晚年, 连工作和生活都产生了严重困难,变得十分孤独和贫困。
面对这些反对声,拉马克泰然处之。他在《动物学哲学》的前言中已充 分地估计到:“不管在研究自然界时发现新的真理是如何费力,在承认真理 的道路上还要费更大的力量。”拉马克没有被压倒,在不幸中依旧顽强地进 行着研究和写作。由于长期使用显微镜,用眼过度,他的双眼终于什么也看 不到了,病魔也缠上了这位老人。他把女儿叫来,开始口述他那超越时代的 生物学思想,让她一字一句记录下来。在一座简陋、破旧的房子中,拉马克 知道自己已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毫无所求,只希望两天的工作能在一天 中完成。拉马克早已把生活中的贫穷,世事上的不公,轻轻地放到了一边。
《无脊椎动物自然史》的第6卷后半部分和整个第7卷就是在拉马克双目失 明后口述而成的。就这样,他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829年12月18 日,拉马克逝世了,终年85岁。!白~马·书¨院? ¨芜,错*内′容+
拉马克的一生是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地追求科学真理的一生。他从 25 岁开始接触自然科学,60年如一日,始终兢兢业业,好学不倦,刻苦钻研, 终于成为一位世界闻名的生物学家和进化论的先驱者。
揭示“绿色工厂”之谜
——光合作用的发现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生长着无数的绿色植物,这些绿色植物对于人类 有着重要的价值,它们就像一座奇妙的“绿色工厂”。在绿叶这个“车间” 里,通过叶绿素这架“机器”,利用水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加上阳光作 为“动力”,生产出了供全世界50亿人口、上百万种动物直接或间接赖以生 存的“产品”——氧气和淀粉等碳水化合物。这就是人们已经非常熟悉的绿 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然而,揭示“绿色工厂”之谜的过程,却历经了200 多年的漫长岁月,倾注了几代人毕生的精力。
拉开历史的帷幕,我们回到遥远的17世纪。1629年,荷兰科学家海尔 蒙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柳树是“吃”什么长大的,试图以此揭开植物 靠什么生长之谜。他把一棵重2.25千克的柳树栽到一只装有90千克泥土的 桶里,然后只浇雨水,不加任何其他东西。5年以后,小柳树长大了。海尔 蒙把柳树挖出来,抖干净泥土,称一称重量,柳树竟长到85千克,而晒干以 后的泥土重量只减少了约60克。显然60克泥土是“变”不出80多千克柳树 的。那么柳树究竟是“吃”什么长大的呢?因为除了泥土之外,柳树得到的 唯一的东西就是水。这样,海尔蒙为我们找到了“绿色工厂”开工的原料之 一——水。但是,海尔蒙的认识却只限于这一点。那时,他还不知道光合作 用是怎么回事,而给人们留下了继续探索的问号。
1771年8月的一天,一向对气体感兴趣的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做了一 个实验。他在一只大瓶内点燃了一支小蜡烛,然后将瓶口盖住。过了一会儿, 蜡烛熄灭了。这时,他把一只小白鼠放进瓶内,小白鼠很快死去。当时,普 利斯特列认为燃烧后瓶中的空气变“坏”了,所以小白鼠死了。普利斯特列 设想了很多使燃烧后的“坏”空气重新变好的方法。他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