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部购买了国内生产的全部速溶咖啡, 给咖啡业以巨大刺激。,墈′书?君, /唔?错?内!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购买了二亿六千万磅 的速溶咖啡,全部供应部队使用。
普通的粉状咖啡是一种不溶的浓缩物,生产过程的第一步是把绿色的咖 啡豆混合起来,第二步是烘烤,第三步是磨碎,然后用蒸馏法有效地提取。 20世纪60年代采取了一种新的干燥法。用这种方法是先把提取物进行冰冻, 然后放在真空内去掉水分,留下干的浓缩物,再把它制成速溶的固体颗粒, 这样制造的咖啡具有更加美妙的香味。
印刷术的起源与发展
(公元868年)
印刷术的发明,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868年,中国就有了 木板印刷书,现在还存有当时版本的佛经《百万塔陀罗尼》,被认为是最古 老的印刷品。
但木版印刷需要一块块刻制木板,所花费的劳力非常之大,因此难以大 量生产。为此到了宋朝的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升发明了活版印刷 术,即在胶泥片上刻字,用火烧硬后便成为活字。,k,a-n_s\h!u.c·m?s\.*c·o*m`排版前,先在有框的铁板 上敷一层纸灰和松脂的混合物,排上活字后加热并把字面压平,使活字粘在 板上,便可和木版一样印刷了。因此,就活字印刷术而言,其发明权在中国。
从西方来看,最早发明印刷术的是德国人古丁堡。他于1405年前后发明 了活字印刷术。这种技术有三个主要之点:
一是用铝或铅合金铸造铅质活字;
二是加压力把铅质活字版压在纸上印字;
三是采用油性印刷墨水。
古丁堡发明的重要之点在于他把上述三条巧妙地结合起来了。也就是 说,只有用铸造活字、机械加压印刷和采用油墨,才能快速地进行大量印刷, 而且印刷的质量也好。
古丁堡的发明在欧洲引起了巨大反响,不久这种活字印刷便在欧洲普及 开了。现在的活字印刷术在原理上和古丁堡发明的印刷术基本是相同的。
在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之后的三个多世纪里,这种印制技术并没发生多大 变化。_0,0\暁¢税\蛧^ `免~费!越.读*但到了18世纪,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用手拣字和用手操纵的印刷机 印刷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书报的迅速增长的需要。显然,必须用机器来生产报 纸。
德国的印刷商柯尼希和一位叫鲍尔的技术员于19世纪初来到伦敦,在一 位有魄力的财政支持者的帮助下,创建了第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印刷 所。
1812年《泰晤士报》创办者的儿子——约翰·沃尔特看见了生产的样机, 引起极大兴趣,并订购了两台印刷机。1814年11月29日,《泰晤士报》首 次用这两台机器进行印刷。
柯尼希和鲍尔制造的机器所根据的原理是很简单的。直到那时,每一张 要印刷的纸,都必须用手放在印刷板上,印版用手操作的滚筒来上墨,用手 或脚来压。柯尼希采用使印版在涂油墨的圆筒下通过的方式,使这些印刷过 程都机械化了。用这种方法每小时可印1200张,而用手工印刷每小时只能印 300张。
欧洲和美国的主要报纸用这种机器印刷达50年之久,但是后来它就为滚 动印刷机所取代了。美国人布洛克于1863年制造出了第一台滚动印刷机,它 能容纳大卷新闻纸,可使新闻纸不断地送进机器内。布洛克采用了圆柱形印 版,这样,每一样东西——纸、油墨、活字都在转动的圆柱上了,因此大大 地加快了印刷的速度。
但此时的排版还是用手工作业,相当费力,迫切需要机械化。1876年, 一个移居到巴尔的摩的德国年轻技术员默尔根塔勒,开始研制一种像打字机 那样的有键盘的机器。十年之后,即1886年,默尔根塔勒研制成功了铸成整 行活字的排版机,并很快被许多报纸和印刷厂所使用。
至于其他的排版工作,特别是书籍的排版工作,单字自动铸排机更为适 用。这种机器是一个叫兰斯顿的美国人在19世纪80年代发明的。它有两个 分离的部件:一个是键盘机,它在纸带上按一定的型式打孔,每一种型式代 表一个字母;另一个是铸造机,在铸造机内按打孔释放出字模,按字模铸成 单个的金属铅字。铅字自动组合成行,行又组合成页。
印刷技术的近期发展是致力于加速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