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世纪初开始,火炮进入多样化、专业和性能全面提高的大发展时 期。?3~w′w·d~.¨c·o~m·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 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随着坦克的出现又产生了坦克炮。为了对付空中目标, 广泛使用了高射炮。当时各交战国还重视大口径远程火炮的发展。法国1917 年式220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的420毫米榴 弹炮,最大射程9300米。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增大射角、加 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 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炮闩和装填机构的改 进,提高了发射速度。普遍实行机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 动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大口径高射炮、 近炸引信和包控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 队的主要威胁,又出现了无后坐力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2?芭.看!书-王\ \蕞,鑫?漳′結.埂-欣^快/
军衔的出现与发展
(15世纪末)
提到军衔,人们自然会想到它产生的历史。据美、苏两国出版的百科全 书记载,军衔最早出现于15世纪末叶,是伴随着常备军的产生和发展逐渐完 善的。
军衔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把官兵的等级在服装上表示出来的方法,鲜明地 表示军人的军阶高低,以便于确定相互之间的隶属关系,准确识别和指挥作 战。
俄国是世界上实行军衔较早的国家之一。16世纪中叶,俄国军队首先在 射击兵中实行了军衔。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一世才在他建立的正规 军中实行统一的军衔体制。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1917年12月16日专门颁布法令,废除了旧的官 衔军衔。又经过近20年时间,直到1935年9月22日,苏军才颁布了新的军 衔制。到1957年,苏军颁布了更为完整的军衔制。
苏军的军衔分为大元帅、主帅、军种元帅、军种主帅、兵种元帅、兵种 主帅、专业兵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大尉、 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大士、上士、中士、下士等23种。·5′2\0?k_s-w?._c!o.m^在服装上表示 军衔的符号竟多达216个品种。
美国军队军衔制的第一个倡导者是乔治·华盛顿。1775年,华盛顿第一 个在美国军队中推广和实行军衔制。经过200多年的逐步发展,美军已形成 了比较适合其特点的军衔体制。
美军不设元帅,分为将、校、尉、准尉、军士、兵6类,其级别和苏军 大致相同。美国军队的军官符号一般在常服、礼服的肩带上和领子上以及宴 会服的袖端上。肩带上的符号又分为肩章和肩徽两种,前者用于蓝色礼服和 灰绿色衬衫,后者用于常服。肩章有金色的边缘,底色为兵种的颜色,上有 各种军阶图形。肩徽小于肩章,其军阶符号与肩章相同。士兵的军阶符号, 用佩带在袖子上方外侧的臂章表示,在穿作战夹克和作为外衣的灰绿色衬衫 时,在领子上佩带与臂章图形相同的金属领徽表示。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5年10月1日,第一次颁布了自己的军衔。当时 的军衔分为帅、将、校、尉、军士、兵等6种,其级别也多达20多个。根据 颁布的军衔制,帽徽上设有等级的差别,而肩章和领章各不一样。例如元帅 的肩章,一般都是金黄色版面,正红色边,版面上端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下端绣银白色五角星徽。将军的肩章,主要是星徽的数量有别,大将四颗星, 上将三颗,中将两颗,少将一颗。校官的肩章,除版面两条纵线外,其星徽 与将军相同。尉官的肩章则是版面上加一条纵线。军官的领章也有所不同, 元帅的领章除靠领口的一边外,其余三边绣金边,版地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徽的金黄色扣。将军的领章,除靠领口一边外,其余三边镶金边,版地缀 军种、兵种及勤务符号。校、尉官的领章,均为版地缀军、兵种及勤务符号。 6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取消了军衔。
从1988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又恢复了军衔。但比起50年代的军衔, 目前的军衔更加简明,等级级别进一步减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衔体制。
近代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