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0年,英国的哈尔曼在印度古老的“坩锅”炼钢法的基础上,发明了 一套现代的炼钢技术。′辛+丸,本`鉮_栈? !已?发?布_最?歆?漳·节′他把铣铁、碎玻璃和木炭盛在坩锅里,放在反射炉里 从上加热,这样,铣铁就可以熔化成钢而沉在坩锅底部,然后把它倒入模型 里,冷后用来制造工具或武器。但这种炼钢法的产量仍然太小,一次最多只 能炼几十公斤钢。
而真正发明现代炼钢技术的是英国人贝塞麦。贝塞麦生于英国的查尔 顿,他的父亲是法国人,一生从事发明研究。贝塞麦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 就喜欢搞发明。他在18岁时就因发明了邮票印刷机而闻名于世。
到1854年,英、法、土联军在近东和俄国展开了一场激战,即所谓克里 米亚战争。贝塞麦在此期间发明了来复线,使大炮射程更远,打得更准。但 由于当时制造大炮的钢铁质量低劣,致使发射中常因炮管破裂而影响发射。
贝塞麦按照英国军事当局的指令,要研制坚固耐用的大炮,而解决这一 问题的关键是炼出高质量的钢。+衫_叶¨屋* _埂¨欣¢醉?全+为解决这一难题,他开始钻研冶金技术。他 查遍了所有图书馆有关冶金技术方面的大量资料,考察了英格兰的炼铁厂, 并创建了冶炼实验工厂。
一天,贝塞麦正在实验工厂炼铁,他用鼓风箱往坩锅里吹风,偶然发现 一块铁片粘在坩锅边上。当他取下这块铁片细看时,发现这是一块炼成了的 钢。贝塞麦十分兴奋,决心揭开铁片变钢的奥秘。经过多次试验研究,终于 弄清了原因:由于吹进了氧气,才使生铁中的碳大多被氧化而变成了钢。于 是,他设计了一个从坩锅底部吹进大量氧气的方法。这样,一种新式转炉诞 生了。
这种转炉是一个罐形装置,架在转体上可以侧倾装料和卸钢。铁水倒入 转炉,同时加入其他物料以清除杂质,然后强烈的热风通过炉底吹入。空气 中的氧首先与铁生成氧化亚铁,氧化亚铁再把生铁中的锰硅等杂质氧化除 去,再与生铁中的碳化合,生成二氧化碳从上边排出。
1855年7月的一天,贝塞麦用一根陶土制成的管往坩锅的铁水进行吹风 试验时,突然从坩锅口飞出雨点般的火花,一刻钟之后,火花不见了,而火 焰则由红变白,再变弱,最后完全消失了。¨第+一′看,书_枉\ +冕\废?悦-读-贝塞麦迅速取出样品进行化验分 析,证实这炼出来的确实是纯钢。以往要用几个星期才能炼成的钢,贝塞麦 只用了十几分钟就完成了。1855年8月,贝塞麦在英国公开发表了他只用15 分钟炼成纯钢的新技术。
贝塞麦发明的转炉只需十几分钟就可以炼出10吨以上的钢,这样能为建 筑材料、机床及枪炮等大型武器的制造提供足够的原料。
转炉炼钢法出现后,人们对它的改进仍在继续进行。1877年,英国人托 马斯用碱性耐火材料给转炉加上了碱性内衬,使过去容易被磷腐蚀的转炉性 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52年,奥地利的林茨公司和德纳威茨公司合作, 研究出了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这种转炉是从上部用高速喷嘴向炉里吹氧 气,而不是从底部吹氧气,这样就扩大了炉子的容量,也提高了产品质量。 目前现代化钢厂大都使用这种转炉。
失败的成就——合成染料
(1856年)
朋友,当你走在大街上,看到人群、车辆及建筑物构成的那五光十色的 景象时,你是否会想到,这主要是染料给生活增添的色彩呢?100多年前, 生活的色彩还没有今天这样地丰富多样,因为那时染色还非常困难。谁要想 把布料染成自己喜爱的颜色,只能用茜草、郁金、蓝靛、大黄、红花等植物 的根、叶和皮之类的汁来染色。由于这些植物染料种类不多,数量也少,而 且染出来的东西色泽不够明亮,远不能满足人们对色彩的爱好与需求。
直到化学合成染料出现后,才解决了人们对色彩的需求。而这项化学上 最重要的发明,是由英国人柏琴完成的。
19世纪40年代,非洲的英国殖民地曾流行疟疾。奎宁是治疗疟疾的特 效药,但是天然的奎宁产量少,满足不了需要。
当时任英国皇家化学院院长的霍夫曼为了用人工方法合成奎宁,开始研 究从煤焦油中提取奎宁的办法。1856年,霍夫曼收了一个积极热情的18岁 研究生,这就是柏琴。
柏琴在自家庭院角落的一间小屋里夜以继日地进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