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方舟”号、法国的“克里蒙梭”号等航空母舰也相继装备了喷气式飞 机。′2¨疤¢墈′书*王! +哽~薪!醉`全¢因为喷气式飞机具有速度快、升限高、机动性好、载弹多等优点,使航 空母舰的空中攻击能力大大增强。
其次是航空母舰还装上核武器,具有核打击能力,攻击威力有了很大提 高。虽然一枚核弹有几吨重,只比普通重型炸弹重几倍,但它的爆炸威力, 要比普通炸弹或炮弹大几百倍、几万倍甚至几千万倍。1949年美国最先在航 空母舰装上核武器,从此以后,新造和改装的攻击型航空母舰,也都具有核 攻击能力。
第三是航空母舰普遍提高了反潜能力。航空母舰的体积大,是潜艇从水 下攻击的重要目标。为防止潜艇攻击,一般的航空母舰上都装备有反潜飞机, 还有一些航空母舰是专为反潜而制造的,或以反潜为主,兼顾其他。
第四是航空母舰的航海性能也得到提高,更能适应远洋作战的需要。新 型航空母舰普遍增加了燃油储量,使续航能力增加到8千至1万2千海里以 上。_搜′嗖¢暁*说′蛧~ ~蕪.错/内′容.美国于1961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它加一 次核燃料可以用13年,能连续航行40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18圈。
第五是航空母舰上电子设备增多,自动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卫星通讯和 卫星导航系统,全天候电子助降装置,各种大功率、高精度的雷达、声纳及 电子对抗装置,各种自动化设备等,都陆续装上航空母舰。可以说,航空母 舰是海军舰艇中电子设备种类最齐全、数量最多、性能最好的军舰。
战争促成的发明——声纳
(1918年)
声纳是利用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和反射来进行导航和测距的技术设备。 最初推动声纳研制的原动力并不是来自海洋考察的需要,而是来自海战的需 要。
1914年9月22日,德国的U—9型潜艇只用半小时就击沉了三艘英国巡 洋舰,并使英军损失了1200余人。面对德国潜艇的严重威胁,英国海军急切 地需要一种能探测这些水下恶狼的办法。
早在1912年,理查森由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就已提出使用超声波, 通过回声来探测水下的物体。,墈.书¢屋¨晓+说′王~ ¨追^嶵-辛¢漳!洁-然而,直到战争爆发前,这种想法还难以实现。
到1915年3月,郎之万和希洛斯基在巴黎开始搞实验时,又提出了使用 超声波的问题,并开始进行研究试验。1916年,郎之万成功地在水里产生了 超声波。他研制的装置能很快探测到从100米远的铁板反射回来的声音。
接下来的问题是要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来产生超声波脉冲和接收从水下 物体反射回来的声音,接收回声的方法要使水下物体的位置能计算出来。
郎之万决定研究比埃尔·居里和雅克·居里在许多年前发现的压电效应。 他们发现,石英在受到压缩时会产生一个很小的电流。反过来,如果向石英 施加一个电流,石英就会有轻微的膨胀。显然,石英和其他压电物质既能做 声音的发射器,也能做声音的接收器。于是,郎之万开始进行用石英板做接 收器的研究工作。紧跟着他搞这项研究的是波意尔教授,他当时正为帕克斯 顿港的皇家海军工作。
这种接收器很快就取得了成功,从而为发展有源声纳系统开辟了道路。 到战争快要结束时的1918年底,波意尔领导下的皇家海军研究小组开始在军 舰上试验他们研制的声纳装置。
英国进行的这项代号为“阿斯迪克”的研究,在战争中实行了严格的保 密措施,当时甚至不许提到石英,而在必须提到石英的地方都用“阿斯迪维 特”来代替。以至于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美国最终采用声纳来代替 声音导航和距离修正时,英国还把潜艇探测装置称为“阿斯迪克”。
器官移植技术的创立
(1922年)
器官移植最早的创立者是法国出生的美国医生卡雷尔。1905年他到美国 专门从事血管缝合术、器官移植和组织培养的研究。他曾在1913年讲过一句 很有影响的话:“任何人体器官都可以从人体上取下,培养起来,而且可以 移植到另一个人体上。”20多年后,他又断言:“人身上的任何器官,离开 了机体,依然可以存活。”
1922年,苏联眼科医生费拉托夫开始试验人眼角膜移植。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