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 > 第182章完结

第182章完结

尼龙是一种合成纤维。!j+j·w\x¨c¨.,i¨n^f-o.它是从煤、空气和水、石油、天然气中提取出来 的。尼龙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特别是衣着方面,有相当大的影响。过去, 人的被服完全靠天然纤维,即棉花、树皮之类的东西。自从有了尼龙纤维, 就大大拓展了人类制作衣服的物质来源。

纤维是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的高分子细长链。在植物如树皮、棉 花、稻谷等中都有纤维素,蚕丝是蚕吃了桑叶的纤维素,使它的化学结构和 物理性质都发生一些改变之后吐出来的。

至于化学纤维,即所谓人造丝,是用人工使植物纤维素发生变化而成的 半合成纤维。这就是说,把不能进行纺织的纤维作为原料,把它改造成表面 看来类似蚕丝的东西。化学纤维是法国人伊雷尔·德·查尔顿发明的。在他 之前,瑞士的休泊因等人就已经把棉花用硝酸、硫酸等进行处理,成功地制 备了纤维素高分子。

但实际上,各种人造丝都是从植物的天然纤维素改造而成的。那么,能 不能不从植物中,而从其他物质中提取出高分子化合物呢?

美国的发明家、化学家华莱士·休姆·卡洛萨斯解决了这个问题。+衫_叶¨屋* _埂¨欣¢醉?全+他在 读研究生时就开始应用量子力学来探讨有机高分子的化学键问题,并在理论 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1928年,32岁的卡洛萨斯进入杜邦化学公司,在这里,他只用了4年时 间就发明了合成橡胶“氯丁橡胶”。到1934年,他又发明了尼龙。他所领导 的研究队伍在发明尼龙之后,又合成了多种纤维高分子。

在尼龙的发明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杜邦公司领导人的见识。他们给了 卡洛萨斯一切必要的权力,放手让他搞下去。到1940年尼龙袜子上市为止, 杜邦公司在尼龙的研究、试制上花了4000万美元。

异常信号和鱼群探测器

(1934年)

在茫茫的大海中,渔轮能够敏捷而准确地发现和跟踪鱼群,准确地撒网 捕捞,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渔轮上装了一种能知道鱼群的位置和正确地指 挥渔民起网的仪器。这种仪器就是根据声学原理研制成功的鱼群探测器。

1926年,一艘法国轮船在纽芬兰航海时,偶然发现船上用来探测海深的 回声探测仪上,收到了一种异常的信号,这种信号反复出现。·咸?鱼.看~书¢枉¢ ′更`芯′嶵¢哙?他们确切地得 知,这种信号是由一群鳕鱼反射出来的回声信号。

这一偶然的发现,使他们得到这样的启示:声音在碰到海洋里的生物群 时,它也能反射回来。这一设想成为研制鱼群探测器的根据,许多科学家开 始对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以及电能和声能的转换装置进行研究。1934年, 有人把用于导航的电子音响探测仪用于侦察鱼群。到40年代,出现了探鱼 仪。

常用于渔轮的鱼群探测仪是声纳探鱼仪,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送波器和 受波器。工作原理是:当探鱼仪接通电源开始工作时,记录器发出了一个起 始信号,触使发射器产生一个强的超声频率的电脉冲信号,传送给换能器, 换能器再将脉冲转换成相同频率的声脉向水中发射,声脉冲遇到鱼群后被反 射回来。换能器接收到反射声波后,将弱的声脉冲换成弱的同频率电脉冲, 这个脉冲信号经放大后,输入记录器,从而显示出鱼群的存在。

50年代以来,探鱼仪及鱼群探测技术发展很快。据统计,围网作业80 %的时间,拖网作业20%的时间,用在探鱼上。到60年代至70年代,垂直 探鱼仪测量深度可达1700米。另外,也出现了沿水平方向发射声波的水平探 鱼仪。60年代中期试制了把目标显示于荧光屏的声纳。70年代,扫描声纳不 仅为全方向的,还能自动同步回转探察任选角度进行扇形探测,距离达1800 米。70年代后期,挪威生产出CD环视声纳系统,利用船上的计程仪、罗经、 声纳和计算机,可在荧光屏上显示一个以渔船为中心的整个捕捞过程的图 像,包括渔场位置、方向、渔船和渔具的相对移动以及鱼群的洄游情况。彩 色探鱼仪在生产上的应用,又进一步提高了探鱼效果。

无人机的发明与使用

(1934年)

无人机是指机上没有驾驶员,其飞行状态、路线可以控制,并在大气层 中航行的一类飞行器。它的外形与有人驾驶飞机很相似,现代小型无人机犹 如一个大航空模型,大型无人机则相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