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 > 第188章完结

第188章完结

晶体管最初采用锗晶体做原料,后来由于硅的提纯和加工技术的发展, 硅晶体比锗晶体的性能优越得多,因此硅晶体管取代了锗晶体管。^x-x.k`s^g?.+c¨o¢m/晶体管具 有小型、重量轻、性能可靠、省电等优点。正是由于具有这些优点,到 50 年代末和60年代初,晶体管逐渐代替了电子管。

现代火箭的发明与发展

(20世纪初)

火箭的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古今火箭在性能和结构复杂程度上相差极 为悬殊,但原理却是相同的:依靠不断向后喷射燃气而前进。

世界上公认,火箭是中国首先发明的。至晚在南宋,火箭已在中国用作 武器,明代又有所改进。有的将多个火箭绑在一起以增大推力,有的使用了 二级火箭。这与现代使用的集束式火箭和多级火箭原理上是一样的。

古代火箭主要用于作战,但已有人幻想利用它航天。据野史记载,1500 年前后,中国一位叫万户的学者,把47枚火箭绑在椅后,自己手持风筝端坐 椅上,请人同时点燃这些火箭,决心飞上天去。结果一声爆炸,碎片纷飞, 再也找不到万户。+求/书-帮^ .哽!芯.最*筷~为了纪念这位为人类航天而献身的先驱者,现代科学家将 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万户火山口”。

现代火箭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基础上的。由于 液体燃料燃烧的理论和技术问题都比固体燃料简单,所以现代火箭是从液体 火箭开始的。苏联、德国、美国都有代表人物在研制火箭方面取得杰出成就。

齐奥尔科夫斯基是苏联人,他从小多病,曾经患猩红热,病后耳朵几乎 聋了,被迫中途退学。但他顽强自学,22岁参加中学数学教师的招考被录用, 开始了中学教师生活,业余时间搞科学研究。1895年他写了一本科学幻想小 说《奇异的地球和天空》。1898年,他写成《用火箭推进飞行器探索宇宙》 一文,拖延5年以后才发表在俄国《科学评论》杂志上。这篇文章第一次阐 述了火箭飞行和火箭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液体火箭的构造,认为可 以用液氧和煤油做推进剂,提出了质量比(起飞质量和推进剂消耗完后的质 量的比值)概念,推导出计算火箭飞行最大速度的公式。它从科学上证明了 太空旅行的可行性。齐奥尔科夫斯基共发表论文、科普文章、科幻小说等近 600篇。¢1¢5!8?t+x`t*.-c?o¢m¨1920年,列宁亲自下令支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 成果对苏联火箭技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奥伯斯关于火箭的研究工作是在德国进行的。1923年,他出版了《从火 箭到星际太空》一书。他深入研究了许多技术问题,比如喷气速度、理想速 度和火箭在大气层中上升的最佳速度等。奥伯斯的著作曾经由科普作家改成 写通俗读物,产生了广泛影响。

哥达德是美国人,他被科幻小说描写的太空飞行所吸引,立志从事火箭 研究。他把理论研究和实验结合起来。1926年3月,哥达德制造的用液氧和 汽油做推进剂的第一枚液体火箭试飞成功。1929年,他又发射一枚装有气压 计、温度计和照相机的火箭。从1930年到1935年,他发射了多枚火箭,高 度达到2500米左右。

从20世纪30年代起,火箭研究在德、意、英、法、奥等许多国家开展 起来。尤其是德国,它的开创性研究,是在其他欧洲国家的严密监视下进行 的。从30年代开始,特别是希特勒上台之后,德国广泛罗致人才,充分提供 研究经费,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使火箭研究迅速发展。

1932年,德国陆军接管了火箭研究工作,并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研究。1933 年,开始设计火箭。在冯·布劳恩的主持下,通过反复试验,在空气动力学 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制导与控制、发动机设计、弹道设计方面积累了大 量经验。

在此基础上,1942年10月3日,在精心选择、严格保密的波罗的海沿 岸佩内明德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液体军用飞弹V—2,飞行190公里, 横向偏差4公里,最大高度85公里。V—2飞弹全长14米,结构重量为3.99 吨,携带8.96吨推进剂和1吨的弹头,最大射程300公里。

从1944年9月至1945年3月,纳粹德国仅向英国就发射了1万多枚V —2,但这并不能挽救其覆灭的命运。不过飞弹本身却成了战后各国火箭发展 的蓝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