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张衡就发现,灵台的建筑虽然雄伟,但观天象的仪器却很陈旧, 年久失修,不堪应用。.g¨u`g_e?b.o?o·k?.,c_o?m.他决定重新修造,特别是浑天仪,这是形象地体现浑 天学说的一种重要的天文仪器,更应该好好地加以修改研制。
“浑天仪”,类似于现在的天球仪,用精铜铸成,主体是一个球体,代 表天球。球体可以绕天轴转动。天轴和球面有两个交点,一个是北天极,一 个是南天极。在球的表面上列有28星宿和其他恒星。
球面上还有天球赤道圈和黄道圈,二者成24°夹角,分列有24节气。 球体外面有两圆环,一个是地平圈,一个是子午圈 (通过南北天极和天顶的 圆环)。天轴支架在子午圈上,和地平圈斜交成36°角,这也是浑天仪坐落 处的洛阳地区的北极仰角及地理纬度。
为了使“浑天仪”能自行运转,张衡采用齿轮系统把浑天仪和计时用的 漏壶联系起来,利用漏壶流水的力量推动齿轮,带动球体运转。通过恰当地 选择齿轮的个数和齿数,巧妙地使浑天仪一昼夜运转一周,把天象变化形象 地演示了出来,也被称为水运浑象。_优!品!小¢说¨旺` +醉?新\蟑/踕*哽-鑫¢哙′
水运浑象是世界上第一架有明确记载的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其中应 用的齿轮系和凸轮机构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复杂的。
张衡还写出了《灵宪》、《灵宪图》、《浑天仪图注》等天文学著作。 他在 《灵宪》等著作中,阐述了无限宇宙的思想,解释了月亮反射阳光和月 食发生的原因。他对2500颗恒星的观测记录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 一度”的计算结果,其精确程度为近、现代天文学家所称道。
破迷信敢知“龙王”动向
古代巫师和方士经常制造一种隐语或预言,充当上天给人们的某种启 示,并且以此来预测吉凶。这种隐语或预言就叫做“谶”。这种“谶”有图 有文,所以又叫“图谶”。“纬”,原来是指天象的,后来统治者就利用天 上的星象变化来附会人事,预示吉凶。一些方士化的儒生用这种观点来注释 附会儒家的各种经典,这就是“纬书”。/萝·拉+暁/说! _首.发^“图谶”和“纬书”都是神学迷信 的产物,合称为“谶纬”。
“谶纬”之学在西汉末年逐渐流行,并于东汉时期大为兴盛起来。“谶 纬”神学的猖獗不但污染了儒家经典,更恶劣的是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具有唯物主义进步思想的张衡,奋起展开了对“谶纬”神学的斗争。
张衡为批驳“图谶”,不但详细地研究了“谶纬”的由来和发展,而且 对当时流传的81篇“谶纬”都逐一详加审核,所以他立言有据,驳斥切中要 害。所谓“谶”,不过是古代巫觋用以占卜吉凶的符咒。他尖锐地批驳,既 然“谶”可以“立言于前”,那么,大汉推翻暴秦,王莽篡汉这样的大事,
“谶书”上为什么不说?既然能“有证于后”,那么,有人用“谶书”推言 水灾,有人因信“谶”而弃家业、入山林,为什么都无效验?至于当朝顺帝 废而复立,“谶纬”学家们为什么更是不谈?“谶纬”的虚妄,昭然若揭。 这是那些“虚伪之徒”编造出来用以“欺世罔俗,以昧势位”的。
东汉时期,我国中原一带经常发生地震。当时人们对地震这种自然现象 是无法理解的,只好归之于天意,认为是上天给人们的某种暗示。如公元92 年那次地震,在《后汉书·五行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把地动山摇之因, 归咎于“窦太后摄政,兄窦宪专权,将以是受祸也”。其实,地震的发生与 否,与外戚专权无关,但在“谶纬”迷信泛滥的时代,人们对这种说法是深 信不疑的。
收集各地的地震情况,是太史令的本职工作之一。张衡想造一架能测定 地震的仪器,以便及时掌握全国各地的地震情况。当时朝廷上的一些达官贵 人认为,地震是天意,想知“龙王”动向,是痴心妄想。张衡不相信这一套, 认为地震是一种不受任何人旨意影响的自然现象。张衡造仪器,用人的力量 来测定地震,实际上就是对“谶纬”迷信的否定。
张衡的地动仪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制成了,这是世界上第一架观 测和记录地震的仪器。公元138年3月1日,地动仪准确地报告了离洛阳千 里之遥的陇西 (位于今甘肃省西南部)发生的大地震。他的发明在人类同地 震作斗争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董振坤、刘源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