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个病人的家属早早就跑来找张仲景,说病人服了药以后,出 了一身大汗,但头痛得比昨天更厉害了。+w^o\s*y!w..′c-o¢m+张仲景听后很纳闷儿,以为自己诊 断出了差错,赶紧跑到另一个病人家里去探望。病人说服了药后出了一身汗, 病好了一大半。张仲景更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病,服相同的药,疗效却 不一样呢?他仔细回忆昨天诊治时的情景,猛然想起在给第一个病人切脉 时,病人手腕上有汗,脉也较弱,而第二个病人手腕上却无汗,他在诊断时 忽略了这些差异。
病人本来就有汗,再服下发汗的药,不就更加虚弱了吗?这样不但治不 好病,反而会使病情加重。于是他立即改变治疗方法,给病人重新开方抓药, 结果病人的病情很快便好转了。
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同样是感冒,表症不同,治疗方法也不 应相同。他认为各种治疗方法,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能一成不变。
张仲景系统地总结了“辨证施治”,他的医术大大提高,技艺超群。张 仲景行医到过很多城市,接触过许多政治家和文学家,这些人对张仲景都很 敬重。·微-趣/暁*说?网_ .首,发¢建安年间一位有名的诗人,在朝廷作过侍中 (一种官职),名叫王仲 宣,与张仲景有较深的交往。张仲景与他接触几次后,就辨出他身上潜伏着 一种名叫“疠疾”(麻疯病)的病原。张仲景对他说:“你身上有一种病, 得早点医治,要不然到40岁时会脱眉毛,脱眉至半年,将会有生命危险。我 劝你还是先服几服五石汤。”当时王仲宣才二十几岁。患有“疠疾”在那时 是非常危险的,也被认为是很丢脸的事。所以张仲景不说出病名,只说出症 状。王仲宣听懂了他的意思,但以为是吓唬自己,便没有听张仲景的劝告。 不久二人再次相见,张仲景问王仲宣:“你服过五石汤了吗?”王仲宣有些 反感地说:“服过了。”张仲景仔细观察了他的气色说:“不像,看你的气 色,肯定没有服过。为什么你不听从医生的劝告,而轻视自己的生命呢?我 劝你还是赶快服些吧,不然就麻烦啦!”可王仲宣还是不信,未按张仲景说 的做。果然20年后,王仲宣开始脱眉,脱眉到第187天,便不治身亡。可惜 这位极有才华的文学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墈^书\屋/ -追?蕞_歆,蟑\結·
撰写巨著
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 对参加科举考试,以谋得一官半职很是看重,就要张仲景参加考试。古时的 人以不忠不孝为最大耻辱,尽管张仲景很不情愿,但也不愿违背父命,落一 个不孝之子的名声。因此在灵帝时(约公元168~188年),他参加了考试并 且中了“举人”。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 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 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自己的医术也就不 能长进。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 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 众诊治。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他的举动在当地产 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时间久了便形 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 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 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看到百姓对他非常信任,在医术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断探索。他 大量采集民间验方,进行认真研究。有时甚至不畏路途遥远,拜师取经。有 一次他听说襄阳城里同济堂有个绰号“王神仙”的名医,对治疗扼背疮很有 经验。他立即带着行李,长途跋涉几百里,去拜“王神仙”为师。对“王神 仙”在药性、医道各方面的独到之处都用心学习研究,获益很大。
虽然张仲景的医术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医治。俗话说,“大兵 之后,必有灾年”。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不断的战争导致瘟疫流行。建安 年间,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 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多。如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多人,自汉献 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死了三分之二, 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病。一些庸医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