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孙思邈的父亲背着他到10多里外的宝 鉴山,去找一位叫令狐先生的医生给孙思邈看病。′卡/卡¨暁¨税¨罔? +追¢罪^薪*蟑-劫-在他们回家的时候,太阳 已经偏西了。父子俩刚走到半山腰,天便黑了。父亲左手抱着孙思邈,右手 在前方摸索着一步步向前走。忽然父亲站住了,两只眼睛睁得圆鼓鼓的,却 问道:“思邈,哪儿是路呀?路在哪儿?”孙思邈一听愣住了,想了想,吓 得哭了起来说:“爹,你怎么了?你是不是成了瞎子?”
“思邈,别哭。我不是成了瞎子,而是得了雀盲眼(夜盲症),天一黑, 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就这样,父亲背着孙思邈,按着儿子的指点,顺着坑坑洼洼的小路,深 一脚浅一脚地回到了家。
两年后,孙思邈的身体强壮了一些。
一天,靠做木工挣钱的父亲替财主做柜子,孙思邈在旁边作帮手。父亲 问他:“你长大了想干点什么?”
孙思邈犹豫了一下回答说:“我要当医生。′e/z-l^o·o_k\b,o\o/k/.¨c!o`m′”
“为什么?”
“我要把爹的‘雀盲眼’和娘的‘大脖子病’治好,把咱村所有病人的 病都治好。”
父亲听了很高兴,“你要学医,就需要认字。明天,我就送你去上学。”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把孙思邈送到了学校里。当时孙思邈只有7岁。 他学习非常用功,每天能背1000多字的文章。教书先生非常喜欢他,不要他 交分文学费。孙思邈也非常尊敬教书先生,经常向先生请教问题。
孙思邈12岁那年,教书先生不幸因病去世。孙思邈为此非常伤心,这更 加坚定了他从医的信念。
一天,磬玉山的张七伯请孙思邈的父亲去做药柜,孙思邈和父亲一块到 了张家。
张七伯家的院子里摆满了药材。孙思邈非常好奇地问这问那,张七伯都 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
打这以后,孙思邈经常出入张七伯家,帮七伯晒药、炮制药,上山采药, 同时向七伯学到了不少药材方面的知识。/x~t,i¨a~n\l*a`i/.`c/o,m·孙思邈对医药学的兴趣也越来越 大,求知欲也越来越强。
有一天,张七伯拿出一帙书送给孙思邈:“这是我年轻时舅舅送我的《黄 帝内经》。我没上过学,认不了几个字,教不了你更多的东西,你把这书拿 回去好好钻研吧!”孙思邈惊喜地接过书,作揖道谢,回到家里便如饥似渴 地读起来。
走上行医之路
光阴似箭。转眼孙思邈长到了18岁。这一年他的婶婶得了一种病,身体 日渐消瘦,只剩一身皮包骨。孙思邈根据张七伯的一个土方子,配了一瓶医 治寄生虫病的药酒,送给绝望中的叔父。叔父半信半疑地叫婶婶喝了。没想 到婶婶转危为安,又吃了孙思邈的几服汤药,就康复了。从此叔父高兴得逢 人就夸奖孙思邈。这是孙思邈在行医之路上迈出的第一步,他也更加努力钻 研医学。
后来经张七伯引荐,他到铜川县拜张七伯的舅舅为师,虚心求教,专心 学医。一年后出师,回到村里正式行医。他一边行医,一边学习,取众家之 长,医术进步很快。到他20岁时,就有一定的知名度了,连远在200里外的 长安,也有人知道华原县孙家塬有一大奇才。
有一天,孙家塬上来了一队人,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这队人浩浩荡荡走 到孙思邈家窑洞门口,从轿子里下来一个头戴乌纱帽、身穿大红色锦袍、背 一个黄缎包袱的官员。他面向窑门,放大嗓门喊道:“圣旨到,孙思邈接旨。” 孙思邈闻声,不知出了什么事,慌忙出门,跪地接旨。等官员宣读完圣旨他 明白了:原来是皇上下诏要他进京做官。
孙思邈自从立志学医以后,对仕途、权贵看得很轻,所以就百般推辞。 官员见孙思邈执意不允,便悻悻起身告辞。
使臣一行人走后,孙思邈想:州县衙门一定会三番五次催逼他进京,使 他无法专心研究医学。于是他打定主意,到太白山隐居行医,遍访贤士。第 二天,他便告别了妻子和乡亲,离乡背井去了太白山。
发现老鹳草
孙思邈来到太白山,居住在一个山洞里。离太白山脚下不远有一个小村 庄。孙思邈经常到村里行医,为病人看病。他也经常上山采药,在洞中炮制。
有一天,孙思邈正在洞中制药,忽然听到洞外有人呻吟。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