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 > 第212章完结

第212章完结

郭守敬在郭荣、刘秉忠等培育下,从小养成了刻苦读书、爱学善学、重 视实践的良好学风。!白~马·书¨院? ¨芜,错*内′容+据元代齐履谦的 《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记载,郭守敬 十五六岁时,得到一份石刻莲花漏图(漏壶式计时器),其贮水水面与分水 口有着微妙的关系,能保证水流均匀。少年郭守敬能够完全了解它的原理, 并按其结构图制出复原的模型,可见他肯于学习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郭守敬从小就喜欢亲自动手制做器具。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幅浑天仪图, 名叫“尚书璇玑图”,他看后居然用竹子仿制了一架,并可以用它来观测天 体的位置。

郭守敬非常重视实地考察。他21岁时,就在自己家乡邢台,开始了广泛 的水利事业调查研究,曾准确判断出邢台县北部一座久被埋没的桥基,而使 众人惊讶。

走东闯西兴修水利

郭守敬擅长水利工程。他年轻时,就参加修复邢台新石桥,由他精心设 计而疏浚了邢台县的水网河道,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起了积极的作用。·E¨Z\小!税?王! _哽/歆_罪?筷/中 统三年 (1262年),经著名学者张文谦推荐,郭守敬到朝廷做官专习水利, 表现出“巧思绝人”的非凡才能。他初出茅庐就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兴修水 利的六条建议,几乎涉及覆盖整个华北地区的水系,颇具卓识。

两年后(1264年)郭守敬授命随张文谦赴西夏(今宁夏)进行修复古灌 区河渠工程。郭守敬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创新,在那里不仅整修了汉延渠、秦 渠、来渠、湛恩渠、良田渠、惠农渠、昌润渠、滂渠、大清渠、天水渠等十 条渠道,而且设闸立堰,使工程很快完成。从此西夏地区又实现了河渠畅通, 对农田灌溉和农业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人民为他建立生祠,反映了对 他的爱戴和尊敬。

至元十二年 (1275年)丞相伯颜南征,建议设立水站,为此,郭守敬受 命巡视了河北与山东。此时,郭守敬身为都水监 (相当于今水利部长),亲 自在北起德州、南至黄河、西至临清、东至东平的六条路线上,勘查了沟通 泗水、汶水、卫海等水道的形势,并绘出详图,为京杭大运河的全线通航作 了充分的准备。-求/书~帮_ `已¨发′布¢罪.薪′蟑`截,经过郭守敬的运筹帷幄与规划、施工,又进一步完善了元大 都 (今北京)一带的水利系统,终于使京杭大运河直抵大都城内,使积水潭 成为运河北终端的繁忙码头。

才智献大都

郭守敬一生中长时间从事水利建设,尤其对元大都(今北京)水利的贡 献最为突出。他先后在引玉泉水济漕运工程、重开金口河引水工程、白浮翁 山河引水工程、通惠河通航水道建设及大都城市水利建设等项工程中,都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

郭守敬对中都一带的水利建设一向具有卓识,在给忽必烈的六条建议 中,就将引玉泉水以通舟列为首要的一条。

元代的旧都城中都,原以现广安门外为中心,水利系统存在一些问题。 元大都新城址的选址,充分考虑到地势和水利系统的优越条件,选在金中都 东北郊外,以现今景山一带为中心,位于北京小平原永定河与潮白河冲积扇 的脊部,周围众多湖泊可用,并且采纳郭守敬的建议,大规模开发玉泉山水 利,引水入城,相辅相成。该项引水工程的上游工程,是开挖金水河。该河 道从玉泉山西边的翁山泊 (今昆明湖)向南转东,经高梁河入城。该工程解 决了宫廷供水。郭守敬为河道设计的跨河跳槽具有创新价值。引水工程下游 通过积水潭,沿今北护城河,再经坝河至通县。这是郭守敬为兴建大都水利 所立的第一功。大都的选址,既有最佳的供水路线,又有利于避免永定河泛 滥对中都的威胁,为日后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至元十六年(1279年), 在郭守敬任工部郎中期间,又对坝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此次经过整治, 使玉泉山引水流入坝河,使坝河年漕运量高达万担,对元大都建设起了重要 作用。

重开金口河引水工程,是郭守敬为兴建大都水利立下的又一功。金口河 自中都西北向中都东南流向,原为金代所开,结果因河道高峻,水性浑浊等 原因而堵塞。至元代初年,忽必烈决定重建为战火焚毁的燕京,所用大量木 材和石料,需从西山开采并运输至城中。为此郭守敬提出重开金口河,为漕 运和城市建设服务的建议,被采纳并付诸实施。郭守敬认真分析前人失败的 教训,本着既能引水,又可防洪的目的,进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