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的革新成果还是对纺车的改进。\t*i^a\n*l,a,i.s,k/.?c.o?m¢纺车是纺纱的主要工具。而纺纱则 是织布前的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所谓纺纱,是把松散的棉絮捻成一根长长的 粗细均匀的纱线,再把纱线绕在一个纱锭上。原来的纺车,只有一个纱锭, 一次只能纺一根纱。纺时,一只手摇纺车,使纱锭飞转,另一手续棉花。随 着纱锭的飞转,一根细细的纱线就纺成了,并且边纺边连续不断地缠绕在纱 锭上,形成一个纱锭团。把许多纱锭装在织布机上,抽出一排纱线,就可以 织布了。
黄道婆对这种一锭一线的纺车进行了改革。她用脚踏代替手摇的方法, 使纺车转起来,这样就腾出了双手。再在纺车上设法同时装上3个纱锭,用 双手同时给3个纱锭续棉,一次就能纺3根纱。这样,纺车变为脚踏3锭3 线纺车。在当时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于是,纺纱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此外,黄道婆对织布技术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改进。织布,中国内地 可不落后,但是要织出较好花色的布来,却要求较高的技术。织布,必须要 有纵向的经线和横向的纬线。在许多经线中,每隔一条或几条,把若干经线 提起来,这样它们与没被提起来的经线之间就形成一个夹角,术语叫“织口”。^萝/拉¨暁^税\ -已/发¢布~蕞,鑫~彰′劫^ 用梭子带着纬线从中穿过,然后放下这些经线,再把另一部分经线提起,让 梭子带着纬线再穿过织口回来,如此反复,再不断把纬线压紧,布就织成了。 布面上的花纹变化,靠随时提起不同经线的变化,也靠给经纬线配以不同的 纱线等方法。如何提经线,如何配纱线等就是技术。黄道婆用诸如错纱配色、 综线挈花等各种方法,织出了当时花纹最为漂亮的被面、褥面、佩巾、纱带 等。这些美丽、精细的棉布,不知倾倒了多少人。
乐于助人
黄道婆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对于前来向她求学纺织技术的乡亲 们,她总是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他们。正因为如此,她的家乡乌泥泾,棉 纺织业很快地兴旺起来。从事此业的有上千户之多,很快发展成为全国的棉 纺织中心,生产的棉布,驰名全国,当时有“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美誉。
后来,经黄道婆革新后的一整套棉纺织技术,又迅速在上海、松江、青 浦,乃至整个苏杭一带传播开来。原先就享有丝绸纺织之乡盛名的江南,更 增添了棉纺,真正成为中国最大的“衣被天下之源”。这种地位,就是到了 现在,也没有改变。?x¨x*i.a,n?g*s+h¢u`..c+o?m\
黄道婆对纺织技术的革新,使当时在纺织业上原本就是世界之首的中 国,更上一层楼。特别是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使得人们的衣着发生了革命性 变化。棉布逐渐成为人们衣被的重要原料,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穿着状况。
但是,这样一个对我国人民有大贡献的人,在当时统治者的眼里却是没 有地位的。在元朝以后的历代正史里,几乎找不到她的名字,更无人对她的 确切生卒年代进行考证。主要因为,她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
可是,她的乡亲们没有忘记她,人民没有忘记她。她死后人民立“先棉 祠”纪念她,供奉她。解放后的1957年,在她的家乡东湾村人们又为她建墓 立碑。
今天,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纺织业都已发生了无与伦比的变化。用无 比精美的千万种布匹和面料做成的各种时装,打扮着五彩缤纷的世界。当你 穿上漂亮时装走过街头之时,能不想到这位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勤劳、 善良、智慧品德的黄道婆么?
(赵北志)
李时珍
——明代卓越的医药学家
(公元1518~1593)
世界之最
我国明代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撰著的《本草纲目》是世界上影响最大、 最早创造植物分类法、最早的一部内容丰富和考订详细的药物学著作。李时 珍参考了758种典籍,精读了800多种医药书籍、440多家古今经史,动员 全家包括4个儿子及4个孙子、学生,经过27年的努力,完成初稿190多万 字,又经过10年3次修改重编,前后总计历时40多年才完成这部巨著。
公元1606年,《本草纲目》由日本学者林道春首先传入日本,1637年 被译为日文出版,这是首次被译成外文出版。继此之后,据不完全统计,《本 草纲目》在世界各国先后被译成拉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