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张线终于在1905年秋开工了。_k!a!n`s,h_u+a?p.p?.¨n`e?t?这条铁路的难点,当属从南口至岔道城 一段。它耗费了詹天佑的大部分心血。铁路在这里沿着一条叫关沟的大山沟, 在不到17公里路段内爬升500多米,整个线路坡度在30‰左右。其间要凿 穿4个山洞,要建许多桥涵,要削去许多的大山坡,工程极为艰巨,要解决 的技术难题比比皆是。
詹天佑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八达岭洞,全长1091.18米,是全线最长的洞。按常规,从洞址两头向 中间打,由于只有两个工作面,进度很慢。詹天佑采用从洞顶的山上往下打 两个直井直达工作平面,然后分别向两边伸展,这样工作面变为6个,大大 加快了工程进度。詹天佑又自己创造了一套通风设备,解决了井内通风不良 的问题。这个洞,终于在1908年5月22日夜间打通。其他山洞,也因地制 宜采用不同方法,先后打通。
对该线路上的诸多桥涵,詹天佑采用中国石桥的拱型技术,建得既美观 又结实。′顽¨本`鉮/占* ,哽`鑫_罪.筷\詹天佑还以就地取材的方针,在当地取石铺路、架桥,从而节省了 大量资金。
最有意思的是,在青龙桥附近,詹天佑采用折返线原理,修了一个“之” 字形路段。这一设计,使线路坡度降至33‰以下,并使八达岭山洞长度减少 一半。现在,每当人们坐车至青龙桥站,但见火车爬上一慢坡停靠,待再开 动时,却反向而行,沿“之”字的另一边最后冲上八达岭。
经过3年半的艰苦奋战,京张线终以提前工期4个月,以费用为全国最 省的优异佳绩建成。这在当时真算是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它使外国人惊叹, 更使得中国人振奋。
留给后人的财富
京张铁路使詹天佑获得了极大荣誉,也大大提高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 地位。在以后的10余年中,詹天佑担任过许多重要铁路工程的最高职务。他 日夜操劳,殚精竭虑,长期超负荷劳动,严重损害了健康。1919年2~3月 间由于在天寒地冻的东北连续工作月余,终于不堪重负病倒了。?比¨奇\中,蚊?王! /庚′歆*罪+全!他几经转院 就医,不见好转,于4月20日下午3时半,在汉口仁济医院,带着对民族振 兴的无限憧憬和遗憾与世长辞,年仅58岁。
詹天佑在中国铁路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他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人 证明,中国人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在聪明才智和掌握现代科技方面也 绝不在西方人之下。他终于打破了外国人总揽中国工程技术的垄断地位。自 他以后,铁路工程到处都活跃着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身影。
詹天佑,在中国当时还无工科大学培养自己人才的情况下,创造了在实 践中培养人才的一整套方法。中国早期的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组织管理者, 相当多的人都出自于他的培养。出于伟大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他向他 的学生们倾注了全部的爱心。
詹天佑的许多思想,都成为后来工程专家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例如他说 的“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 ‘大概、差不多’一类说 法,不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精研技术,以资发明,镜以淬而日明,钢 以炼而益坚,凡诸学术,进境无穷,驾轻就熟,乃有发明”;“行远自迩, 登高自卑,一蹴而就,非可永久。工程事业,必学术经验相辅而行,徒恃空 谈,断难任事……”。这都是很有见地的。
最后,让我们以这位伟大爱国工程师的一句名言结束故事:“各出所学, 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赵北志)
李四光
——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公元1889~1971)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是湖北省黄冈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6日,原 名李仲揆。他的父亲李卓侯是个穷秀才,以教书为生,用当地一座破庙教几 个学生养家糊口。小仲揆很早就帮家里做事,白天打柴,晚间跟父亲读书。 13岁那年,父母决定让他到武昌去考由官家供给学膳费的高等小学,他竟以 最优秀的成绩被录取了。
他学习非常勤奋,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第一名。第二年以顽强的毅力和优 异的学习成绩赢得了留学日本的机会。他激动得在填写留学护照表时,误将 年龄“十四”填写到姓名栏,为了不使表作废,他急中生智,把“十”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