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 > 第221章完结

第221章完结

更有甚者,蒋介石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却对爱国者实行密探监 视。-如`文!网· ~最/薪′蟑?結,哽·歆/哙/为封锁庐山周围的环境,由军队出面蛮横无理地炸掉冰川陈列馆,使李 四光领导大家数年艰辛积累的化石顷刻化为灰烬。

李四光向往光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深恶痛绝。他一概拒绝蒋 介石政府的行政要职;日本侵华时期他宁肯把他负责的地质研究所迁到桂 林,也不迁到蒋介石的“陪都”重庆;对蒋介石附庸风雅、欺骗舆论而对科 学家的“宴请”或接近,他总是设法逃避而拒不参加。

李四光看到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求解 放的,早有去延安参加革命的打算,但未能成行。抗战末期,桂林沦陷后他 家搬至重庆,周恩来先生两次到他家会见,诚恳地叮嘱:“为使你免遭迫害, 也使你的科研工作能继续搞下去,不妨先到国外走走,搞些调查,等待光明 的新中国来临。”他从中认清了光明的前途,便遵嘱去英国一面养病,一面 在学术方面求得深造。,w?d-s-h,u`c^h·e.n·g,.\c¢o/m~他关心国内局势的变化,等待回国的时机。

自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相继取得胜利后,国民党反 动派的末日已经逼近了。反动派在垂死挣扎的时刻,令驻英使馆对李四光下 毒手。李四光只得连夜从普利茅斯港搭货船到法国,躲避了一场灾难。

不久李四光听到了祖国的召唤,便与家人乘火车到意大利,从热那亚港 到香港,又乘火车于1950年5月回到了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在车站他受 到科学院郭沫若院长一行的热烈欢迎。安顿住下后,很多老朋友都赶来看望 他。周恩来总理、董必武副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也分别来看望,与他促膝交谈。 毛泽东主席也与他会见,共商新中国地质开发大计。从此,61岁的李四光, 满怀豪情地投入到新中国的伟大建设事业中。

打好“太极拳”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毛主席、周总理 号召大力开发地下资源。地质部长李四光看到国家的各项事业都待发展,但 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海里行的,都急需燃料。·l_o*v*e!y+u,e~d?u,.,o·r′g¢大地构造体系和 地质力学理论将像一把钥匙,打开地下宝藏的大门,将其取出,造福于民。

1953年的一天,李四光应召到中南海颐年堂,毛主席请他和在座的中央 领导同志共同研究我国石油发展的道路问题。周总理介绍了发展石油生产关 于天然开采与人造石油两种发展道路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李老,根 据你几十年对我国的地质研究,中国的天然石油远景究竟如何?外国‘权威’ 们说中国贫油,你是怎么看呢?我们要拿出自己的看法来。”

听了毛主席、周总理的一席话,李四光思绪万千。经过认真的思索,他 站起来直率地说:“主席、总理,用不着走人造石油的道路。我认为还是应 走开采天然石油这条路,其前景是大有希望的。”他接着说了我国古代文献 有关石油的记载,洋“权威”把生油与储油混为一谈,武断地散布“中国贫 油论”。他认为关键是按地下构造的规律找出地下储存石油的构造线来。

接着,李四光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说:“从中国的地质情况看,不但‘海 相’地层有石油,而且 ‘陆相’地层也同样有石油。我们找油的方向是:要 在条件具备的生油和储油地区开展普查和勘探工作,寻找储油构造线。我们 的地下不是贫油,而是有丰富的石油。我国的天然石油远景是相当可观的。” 他的话音刚落,立即响起热烈掌声。毛主席、周总理都表示同意他的论断, 拥护他的意见,并决定在全国广阔范围的石油普查勘探中,将重点集中在新 华夏构造体系的第二沉降带的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

已经65岁的李四光,虽因身患多种疾病,不能亲自参加地质普查,但他 多次听取野外工作同志的汇报,掌握情况及时提出具体建议和指示,起到了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军师”作用。

在短短的几年中,松辽平原出油了,普查队又向辽河、渤海湾、江汉平 原前进!科学理论之花,结出了丰硕之果。在李四光地质力学这把金钥匙开 启下,埋藏在祖国地下的石油源源流出,宣告了“中国贫油”谬论的彻底破 产。中国依靠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李四光同志独树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