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 > 第229章完结

第229章完结

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茅以升的两座丰碑,也是中国现代建桥 史上的两个里程碑。?白?马`书`院! +勉`沸^跃·黩_

良师益友

茅以升不仅是建造过许多桥梁的工程专家,还是一个培养过无数人才的 优秀教育家。他在这方面的贡献,甚至超过了他亲自造桥的贡献。他把中国 造桥的优秀传统与世界最先进的造桥技术融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论 体系,以此为据,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桥梁专家。他的学生遍天下。 在中国现代建桥史上的影响,他无疑处于首位,“一代桥梁大师”他当之无 愧。

他的教育方法独树一帜,在课堂上,他叫学生问老师,谁的问题提得深, 给的分就高。一次某学生问他“应力与应变谁先谁后?”他当场给了这个学 生100分,同学们都很惊讶和兴奋。凡他教的学生,主动学习,探讨问题, 蔚然成风。

他特别重视在实际中学习。按一般方法,是先学再实践,“学而时习之”。 他却强调“习而时学之”,先在实际中锻炼,再进一步学理论。!伍¨4?墈/书′ *首\发?他比喻说:

“哪个人是从书本上学会游泳的?都是先跳进水里,边学边看边想,慢慢学 会的。但理论也重要,没有理论指导,游泳也难以提高成绩,打破纪录。”

他总结的“博闻强记,多思多问,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十六字诀,是 学习的好方法。“博闻强记”还有个故事:一次校庆联欢,要他出节目,他 没唱歌没跳舞,却一口气把圆周率π的数值背到小数点后第100位,这个节 目引起了师生的热烈欢迎和敬佩。

茅以升一生写过大量关于桥的著作:《桥话》、《二十四桥》、《名桥 谈往》、《人间彩虹》……这些书,资料丰富,生动有趣,通俗易懂,产生 了巨大影响。他有无数的青少年朋友,许多人因此而成了“小桥迷”,最终 走上了造桥之路。

晚 霞

茅以升以热爱中国、振兴中华的精神和大无畏的奋斗精神,走过了他漫 漫的人生之路。他曾在回忆录中写到:“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 过十之七八。!晓?税_宅¨ ¢哽+薪~蕞~筷+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 梁以渡。桥何名欤(yú)?曰:奋斗。”尤为令人敬佩的,是他在90高龄时,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无疑向世人宣告,他的最终奋斗目标,是要实现人类 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赵北志)

吴有训

——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先驱

(公元1897~1977)

物竞天择的崇拜者

吴有训出生于 19世纪末的旧中国的江西高安县。那时的社会状况很不 好,清政府昏庸腐败,国衰民弱,文盲遍地,迷信盛行,科学很不发达。在 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家塾读了几年旧书的少年吴有训,被父亲转学从师于 广博众望的吴起銮。

这位吴老师是吴有训的一位族叔,刚从云南卸官回乡,他可算是村里读 书最多的人了。他精于文史,又兼知数理,并因在外做官多年,对于仕途及 社会、经济的状况感慨满腹。吴有训的父亲认为吴起銮为人正直,见多识广, 并且很有学问,就极力鼓励他在家乡办学育人,并愿以重金助学。吴起銮本 就有此想法,自然一拍即合。这样,少年吴有训就改师从学吴起銮。

吴起銮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旧学也有新学,既讲语文,也讲数学, 教学方法是灌输与启发兼而有之。

吴有训特别敬佩老师启发式的讲课,因为这与以前的先生大不一样,不 仅可使思路开阔,而且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己的很多问题都可一一找到个答 案。

另外,老师的特殊经历,使他在讲课中常常慨叹国家的衰弱。把他自己 体会很深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出来。 少年吴有训被这些似懂非懂的道理强烈地吸引了。它使吴有训静心凝神地 想,时而就一二个疑问请教先生,先生总是有问必答。吴有训虽不能完全听 懂,却也感到十分满足。

久而久之,从老师那里请教有关“物竞天择”的学问,成了吴有训最大 的兴趣,无论刮风下雨,春夏秋冬,从不间断。有一次,先生走进吴有训的 宿舍,发现他的枕头两边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随手拿起一本,书名为《物 理常识》。先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