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际导弹的试飞和定型在即,屠守锷作为洲际导弹的总设计师,深知时 间的紧迫,任务的艰巨。,暁·税?C/M^S′ !首^发¢然而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搅乱了科研工 作的正常秩序。
屠守锷千方百计避开政治风暴的袭扰,组织科研人员,搜集最新的技术 资料,抓紧时间座谈、讨论、分析、论证,提出一个又一个的新设想及方案。 在制导技术、推进技术、结构材料、发射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他废寝忘食, 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终于在1968年初,拿出了洲际导弹研制的初步 设计方案。
正当科研任务深入发展之际,“文化大革命”发展到批斗“资产阶级反 动学术权威”,屠守锷也被戴上了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高帽,遭到了批 斗。科研工作陷入困境。
这一年,先后有3名科技专家遭到厄运。面对巨大的损失,我们敬爱的 周总理,不顾“四人帮”的横加指责和干扰,批示要从政治上保护这些国防 科研的专家,还提出必要时可以用武力保护。
“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没有停止,他们挑动群众斗群众,在科技队伍中 制造分裂,而且强迫屠守锷否定自己的原设计方案。^暁\说,C¢M_S* +已¨发?布-罪,芯^彰.截′一批人马另起炉灶,又 是什么“三结合”,又搞什么“工人阶级占领上层建筑舞台”。周总理亲自 出面,才使屠守锷摆脱困境。
屠守锷在崎岖的道路上,一如既往,置一切恶言秽语、造谣诬陷于不顾, 一心扑在导弹研制的工作上。为了赶工期,他们坚持突击总装测试100天, 这100天不分白天黑夜。倒计时的工作进程使有的同志劳累过度而病到,而 屠守锷始终坚持在第一线。
周总理亲自过问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屠守锷的健康,还亲自到现场督促解 决问题。总理的关心信任,给了屠守锷信心与力量。
有一天,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一个厅内摆放着陀螺平台、伺服机构和计算 机等洲际导弹上的设备。这天周总理要亲自听取屠守锷和他的助手的工作汇 报。他们汇报研制进展情况时,周总理边听边记录,还不时的发问,对他们 的回答,不时地点头。¢墈^书\屋/ -追?蕞_歆,蟑\結·汇报后,总理非常满意,肯定了他们的工作成绩。
1971年7月,首批飞行试弹运抵发射场。紧接着,洲际导弹也从测试地 运至发射地。周总理指示,从这时开始每半天给他打一次电话,要求报告发 射场的情况。
9月8日,屠守锷与他的助手奉命专程来到北京向总理作最后一次汇报。 总理仔细的听取了发射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进行了45分钟的谈话。会后,总 理安排便饭款待这些日夜奋战在茫茫戈壁滩上的英雄。临别时,总理紧紧握 住屠守锷的手说:“祝你们成功。”
1971年9月10日,激动人心的一天终于来到了。屠守锷10年来辛勤的 劳动得到了收获和公正的评价:我国首次研制的洲际导弹飞行试验获得了成 功。
任重而道远
从洲际导弹研制成功到供给使用,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还需要一系列 的工作。而这不光需要一个或几个专家的攻关,更需要的是大兵团的作战。 然而,10年的动乱,给人们带来的是生产纪律的松懈,产品质量的下降,正 常试验无法进行。此项工作白白地搁置9年之久。
“四人帮”的垮台,宣告了“文革”的结束。80年代第一个春天终于来 临了。明媚的春天,给屠守锷带来了无比的振奋和力量。
屠守锷与研究院院长一起,带领着成千上万名科技工作者和工人,直返 戈壁滩,进行最后的拼搏。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艰苦,难不倒屠守锷。为 了抢时间,他一干就是20几个小时不合眼,偶尔在木板上打个盹,又要直奔 现场。
洲际导弹的实验成功,要求数十万个零件都必须全部处于良好状态,不 能有丝毫的问题,若有一处、一个接触点有毛病,就会导致整个试验的失败。
为了保证全程飞行的成功,他心中铭记着周总理亲自制定的:“严肃认 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标准。他带领大家上百次的 检查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每个细小的部位,排除一个个细小的可能引起失败 的隐患。
屠守锷带着大家,数百次的眼看手摸,仪器测试,X光检查,还是查出 了几条多余的铜丝。有的人说:“小铜丝经过烧蚀,不会起作用,不会影响 试验。”屠守锷坚持化验与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