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 > 第251章完结

第251章完结

邓稼先领导理论部的科学家夜以继日地工作,绞尽脑汁想出各种点子和 谁也不知对错的办法,真好比大海捞针。^薪/丸` . ?榊`栈- ¨哽·欣?嶵^快?邓稼先主持从中选择和归纳,拿出 几个初步方案,然后分几路用计算机去实际运算研制氢弹的可行途径。其中 一路由理论部副主任于敏率领,利用某处的高性能计算机进行计算和探索。 几个青年科技学者经常在机房地板上和衣而卧,有时是通宵不眠。终于闪烁 出一束智慧之光,一个有充分论证根据的方案——“邓—于理论方案”诞生 了。

几次冷试验证明方案正确,经中央军委决定进行两次热试验,证明方案 正确无误,又在直接进行多级热核弹试验后,我国的第一颗氢弹终于在1967 年6月17日爆炸成功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创造了一个奇迹,它从原子弹爆炸成功到氢弹爆炸成 功仅隔2年又8个月的时间,而且是由同一个研制班子连续攻关完成的。它 显示出科研攻关力量之强,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但是,“两弹元勋”也未能逃脱“文革”的冲击,妻子遭到折磨、三姐 含冤等,邓稼先都无力解救,而且还因一项试验代号为“515”,而遭到不明 真相的群众以“抓516”为由进行批判和围攻……直到1971年,邓稼先被周 总理召回北京才得解脱。`咸*鱼+墈.书′蛧′ .追*罪¨芯·章~結′然而,多年的操劳成疾和过重的打击,使他的健康 情况越来越恶化。他顽强地争分夺秒地干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与世长辞。他的遗言:“死 而无憾。”

(刘源鉴)

袁隆平

——农校里走出来的科学家

(公元1930~ )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一位攻下“杂 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这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立志学农

袁隆平祖居江西省德安县城南郊,世代务农,其父袁兴烈读书求学,任 过小学校长,后又谋生在外,并投身抗日战争。*x~z?h+a-i!s+h,u!.~c¨o_m-隆平的母亲高小毕业,任过 教师,常以多读书、求进取、做好事的思想教育孩子。

隆平1930年9月1日出生在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9·18”事变, 日本侵华,并逐步侵占华北和中国内地。隆平一家和全国千千万万同胞一样 过着逃难生活,曾易地湖北、湖南、四川三省的几十个地方。国破家亡的中 国人民遭受日本侵略军空袭,尸横遍野。这些悲惨景象,给袁隆平童年的心 底,留下深深的民族创伤,也在他脑海里产生了一串串的问号:为什么中国 百姓如此被人欺侮,任人宰割?为什么外国强盗在中国如此横行霸道?国破 家亡的严酷现实,使袁隆平从小就立志:要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 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当时的大后方重庆上的高小和初中。他学习不愿死记硬背,喜 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他不仅学业成绩优秀, 而且志趣爱好广泛,学会多种姿式游泳,可以横渡长江。抗日战争胜利后, 他随父亲迁回汉口上高中,曾获汉口赛区男子自由泳冠军。1948年,隆平又 随父迁到南京,并在南京中大附中读完了高中全部课程。

高中毕业以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为隆平全家议论的焦点。 他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 对生气盎然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对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 生了极大的兴趣。慈善的母亲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经过家庭民主协商,最 后让孩子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 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爱科研教师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了。袁隆平上的农学系,经合并、调整,成为 农业部所属的全国重点高等农业大学。1953年夏,结束了大学学习生活,他 服从分配,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开始了他长达19个春秋的教学生 涯。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 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听、写、阅读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

进校第二年,他又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 育种等农业基础课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