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星期后,韦钰已经可以自如地运用计算机,并开始研究导师交给的 课题。¢小^税!C`M`S_ .蕪′错¨内~容-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韦钰大胆地采用一种不常见的坐标系,成功地完成 了单腔管大信号的研究课题。
就连杜林,这位亚琛工业大学电机系的创始人,也不禁为这位中国女性 的勤奋和探索精神所折服,他向韦钰发出邀请,希望她能继续留下攻读博士 学位。
又是一次极富挑战性的诱惑。
南京工学院的领导很快批准了韦钰的请求。在贺信中,他们这样写道:
“攻读博士学位,不是你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和学校的荣誉问 题。你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为祖国争光。”
激动的泪水在韦钰脸上尽情流淌,她在心中默默立下誓言:祖国,我不 会辜负您的期望!
1981年6月16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韦钰终于在联邦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并荣膺优秀博士奖章——博歇尔奖 章。
中国第一位电子学女博士诞生了。
高频所全体工作人员为她精心制作了一顶写有“鹏程万里”字样的博士 帽,簇拥着韦钰在亚琛城里举行庆祝游行活动。~二′八,看?书*旺, \无+错^内~容~
亚琛工大真诚挽留她,杜林教授也在劝说。杜林说,你在回旋管理论方 面的那篇博士论文,是西德在这个领域里的第一篇博士论文,也是来自中国 的女学者在电子科学领域取得的最杰出的成就之一,你应该留下。
可韦钰却执拗地回答:我是中国人,我终归要回到我的祖国。
1981年底韦钰终于学成,载誉归来。
有趣的梦
韦钰放弃本来可以驾轻就熟地在既有成就上继续研究的课题,为了需 要,大胆闯入了一个崭新而又完全陌生的领域——生物电子学。
她从应届毕业生中选出34名助手,在人手不足、设备简陋的艰苦条件 下,主持建立了生物医学电子学研究组。靠一间旧教室、一台她在西德节省 下来的奖学金购置的微型计算机和4000元经费起家。
一年苦战,经过该研究小组的努力,有三项成果问世,通过鉴定并运用 于临床,填补了国内空白。`h/u~l¨i*a!n^b!o′o-k?.^c+o_m-他们的图像重组理论及成像技术在国内居领先地 位。
国内第1张微波CT、超声CT图像从这里诞生。
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金属材料无损探伤的技术研究”也在这里 圆满完成。
1984年9月,南京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宣告成立。
这位中国不平凡的女性,一直在用她那敏锐的目光注视着世界科技前沿 的发展动态。
那是1983年,韦钰偶然了解到“分子电子学”这个概念。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韦钰发现世界上在信息科学领域里,为数不多的科 学家正在思考分子计算机的问题。美国海军实验室的化学家卡特首次提出分 子电子器件(MED)的定义,建议用有机分子来构造一些逻辑电路单元。这些 单元可在分子尺度范围内进行信息处理,并可望成为新一代的器件,用于非 冯·诺曼原理建造的计算系统之中。
韦钰认为,这是一个带战略意义的前沿课题,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个 不可失去的重要契机。
又一次从零开始,又是一段充满艰辛的探索历程。
两年后,国内第一个“分子和生物分子电子学实验室”在南京工学院创 立。
在第一届中国青年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大会上,韦钰大胆提出了研制第三 代器件——分子电子器件的构想。她说,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领域,一个十 分有趣的梦。
新环境中找到的乐趣
1985年冬,一则消息传到南京工学院,立刻引起刚任该院副院长3个月 的韦钰的关注:国家决定“七五”期间在无锡建设微电子工业基地,就像美 国的“硅谷”和日本的筑波科学城一样。基地的核心是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和 固体电路研究所。
为了中国“硅谷”的早日创建,为了南工的发展与开拓,具有强烈责任 感的韦钰决定立刻赶赴无锡。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和有关厂、所终于共同制订了组成联合 体的方案。根据协约,南工将利用学科优势与联合的厂、所共同开展一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