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 > 第281章完结

第281章完结

爱迪生赚到的钱,全部用在他车厢里的小实验室里的。`s,w¨k~x¨s_w/.,c~o^m¨不论办报、卖报 有多累,他的实验从未中断过。有一次,列车刚开出休伦港,因为路轨不平, 火车震动得很厉害,车厢实验室架子上的一瓶黄磷掉了下来,摔碎了。磷一 遇到空气,马上就燃烧起来,车厢里顿时浓烟滚滚。火势越烧越旺,爱迪生 脱下外衣,想消灭火焰,可已无济于事。等列车员赶到,帮助把火扑灭时, 车厢里的东西已烧得差不多了。怒气冲冲的车长不由分说,迎面给了爱迪生 几记狠狠的耳光。此后不久,爱迪生的听觉就急剧下降。后来据爱迪生回忆, 也许是此后紧接着差点掉出列车,被人用手拎着耳朵拽上来,使耳膜受伤造 成听力愈差。不论怎样,爱迪生已近乎成了聋子,9年心血也付诸东流,车 长把他赶出列车,工作也没有了,前途茫茫。但是勇敢的爱迪生没有被灾难 性事件压倒,他更频繁地去阅览室 (后扩建为公共图书馆)。

爱迪生的母亲为帮助他坚定信念,重新搞起了实验场所。为防止意外, 新实验室被设置在阁楼上,这样即使发生爆炸,也不会影响到底下的卧室。′如/文¢王¢ /蕪^错¢内¢容\

爱迪生此时受电报的影响,实验兴趣更多的偏向电子学。他如饥似渴地 阅读了大量有关电学的知识,特别是电报的原理,他心中向往着成为一个真 正的电报员。在当时的美国,电报事业方兴未艾,是当时通讯业最重要的组 成部分,因此成为电报员也是当时许多少年的梦想。

幸运之神往往向顽强而勇敢的人伸手。1862年8月的一个早晨,爱迪生 正在圣克莱门斯车站的铁路旁边散步,看到车站站长红胡子麦肯奇的儿子,2 岁半的吉米正站在铁轨中央抛石子儿玩,突然,一列火车呼啸着驶来,眼看 就要压着小吉米,爱迪生奋不顾身地冲上去,抱着吉米一齐摔出铁轨,头朝 下地栽倒在铁道旁的碎石堆中。他身上,脸上都压进了尖锐的小石子,鲜血 直流。麦肯奇闻讯赶到,看着得救的儿子,不知说什么好。他知道爱迪生的 愿望,便答应教他电报技术,作为搭救他的儿子的酬报。爱迪生一面刻苦地 学习知识,一面到车站发报员那里观摩实际操作,有时一看就是一个通宵。^暁,税?C,M?S? ?勉\费-越~犊- 不到4个月,爱迪生就熟练地掌握了收发报技术。1863年春,16岁的爱迪生 已成为一个相当能干的电报师,他在休伦港的铁路上当报务员。为了能更好 地磨练技术,他主动申请当夜班值班员,因为这时常需要接收通讯社来稿, 要求翻译绝对正确,速度也得快。很快,他就能熟练地应付了。白天,爱迪 生没有全用来睡觉,他只睡很短时间,大部分时间用来钻研电报技术,特别 是电报机的构造与维修方法,以及一些有趣的电学实验。这些实践活动激发 锻炼了他的脑力。爱迪生似乎变得更聪明了。

1863年冬天,休伦港同对岸的加拿大城市萨尼亚之间的大湖冰封雪冻, 折断了两节通讯电缆,湖面也已经停止交通。所有的联系都中断了。人们无 法可想,颇有些人心惶惶。这时一个梳着分头,约16岁的少年,爬上了一台 火车机车,用长短不一的汽笛声发出类似电报中的摩尔斯电码。短声相当于 电报中的“点”,长声相当于电报中的“划”。“喂,萨尼亚,听到没有?” 起初对岸没有反应,少年仍毫不气馁地发送着笛声。终于,对岸有人明白了 其中的意义,也传来长短汽笛的应答声。焦急的人群顿时沸腾起来,这个聪 明少年的名字传扬开来,他就是爱迪生。

然而,聪明有时也会带来不幸。爱迪生值夜班时,需每隔1小时向总台 发一个表示“清醒”的信号,爱迪生因白天太忙碌,晚上难免容易打瞌睡, 为了不被发觉,他制作了一个带缺口的轮,将其与钟表连接在一起,每隔 1 小时接通一次电路,自动发出“清醒”信号。事隔不久,这个秘密暴露了, 因为他误了一次让货运列车停车的信号。这是很不负责的行为,爱迪生因此 被开除了。以后爱迪生每想起此事,就会为自己的错误而羞愧。

1864年,爱迪生进入西方联合公司,此时他已掌握自己独特的发报方 式。数年后据一个当时的记者回忆:“这个小伙子发报快如闪电,连收报专 家都难以招架,不得不常打断他,请他重复。”爱迪生还常对发报机搞些创 新试验,比如把两架相连,这样收报速度就会加快。他甚至创造了竖写体字 母,大小自如,日后还形成了独特的纵行书写方式。

爱迪生这些别出心裁的发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