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是个其貌不扬的人,他前额圆而饱满,但并不宽;鼻子很突出, 嘴也大,下巴有棱有角,长得不像学者,却像是个经理。-顽!夲-鰰¢颤- \埂^芯/蕞?哙·爱迪生对衣着从不 在意。常穿的十分破旧,在门洛公园时,因时时要接待来访者,他必须穿西 装,为怕浪费时间,他做实验时就在外面罩上一件从领口一直扣到脚跟的长 袍,就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化学药品污染了里面的西服。
时常有人来门洛公园参观,看到这么一个身穿长袍,头发零乱的人时都 会情不自主地笑出来,因为这看上去实在太滑稽可笑了。但当有人介绍说, 这就是爱迪生先生时,人们的笑声往往会嘎然而止,面显尴尬之色,而爱迪 生却丝毫不会介意。
1882年9月4日下午,爱迪生与许多人一起在华尔街23号的摩根办公 楼集会,完成他展示电灯的实验。届时,办公楼将被400只电灯照得通明。 爱迪生此时按照传统礼仪身穿崭新而笔挺的礼服大衣,头上戴漂亮的白色高 顶圆边礼帽。试验就要开始了,他突然得知发电机的一处保险丝烧断了。·5′2\0?k_s-w?._c!o.m^这 是一个极小的故障,而爱迪生身旁就站着几个技师。但他二话不说,就钻进 了发电机旁的地沟。当傍晚时分,大楼被明亮的灯光包围时,记者突然发现 了站在一旁微笑的爱迪生。此刻的他,已与刚才判若两人,蓬头垢面,大衣 被随便甩在一旁,礼帽上沾满了油泥,里面雪白的衬衫已被染成黑色的了。 记者们哄堂大笑,纷纷为爱迪生拍照,爱迪生却丝毫没有躲闪,反而站好姿 势,脸上只有自豪的笑容。
爱迪生对自己的外表并不在意,他真正严格要求的是他自己。
爱迪生支持1919年的禁酒令,而且主张饮食要少,照他的说法就是决不 能做三马力的活,却要消耗足够驱动50马力的发动机燃料。
爱迪生的饮食的确少而简单,早上只是一杯咖啡和一块烤面包。中餐与 晚餐在实验室中凑合应付,而且常常忘记吃饭。
爱迪生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表现在做事严谨,原则性极强。1916年,他行 程1000英里旅行,从新泽西州出发,几乎走到加拿大。\秒~蟑¨结/暁′税.网^ +更·辛-蕞+筷.一切设备都由自己提 供,他的一只蓄电池不仅可供照亮营地,还为4个帐篷的照明准备了充足的 电力。他出发前曾与朋友商定了一条规则,必须睡野外,等等。但没过几天, 朋友们就坚持不住了,先是偷偷地跑到旅馆里,最后都公开要求住饭店。爱 迪生本人并不劝阻或嘲笑朋友们“纨袴子弟”的行为,只是默默地遵守这条 规则。此时的他已是近70岁的老人了。
伟大的发明家是人们对爱迪生赞誉。他的每一项发明都能为他赢得荣 誉,他的名声远扬全世界。有一次,爱迪生旅行到一个偏僻的小村落,迷了 路,他向一位当地的小姑娘打听道路时,说了自己的姓名,那位小姑娘立刻 兴奋地叫道:“你是留声机先生!”
名声对于一个成功人士来说是极为宝贵的。许多人因为它而披上了傲慢 的外衣。的确,名声也是最能令人飘飘然,忘乎所以的兴奋剂。而在爱迪生 身上,看不出一丝傲慢的影子。
在芝加哥国际博览会的闭幕宴会上,爱迪生因为不是大会代表,讲话台 上没有他的座位。当时在座的许多科学家都对爱迪生有偏见,认为他的研究 丝毫没有科学理论系统,而只是试制实用品。但参观者们却在间歇时候开始 敲起桌子,大声叫喊着,让爱迪生讲话,爱迪生微笑起身,鞠了一躬,又坐 到座位上。人们沸腾了,又开始呼叫,而爱迪生的反映与第一次一模一样, 仅仅是微笑。
对爱迪生勤奋工作,节制欲望,朴实无华的称颂在美国各地引起共鸣。
人们最难忘的是他对自己年龄的看法。有许多科学家到中年以后,成就 便日趋减少,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定论,而爱迪生却是一个相反的例证。
50岁时,他仍然对自己充满希望,相信自己一定能在将来创造出更新奇 的,让世人震惊的发明。他的表情中始终流露着一种智慧的光采,而那双眼 睛也总是那么明亮,似乎随时都准备探索新的事物。
1915年,他为支持和平游说到西欧。他在战争期间有40余项发明,例 如,反潜装置,无人驾驶电动平底船等。
这时的爱迪生已有70岁了,却还在阅读科学领域的新书,不断地提高自 己的知识水平。而现实生活中的有些人生平无大志,另一些人则是中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