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 > 第312章完结

第312章完结

三、参与研制原子弹

1939年4月22日,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在英国科学杂志《自然》 上发表一篇通讯,证实核裂变过程中除了产生巨大能量外,同时每次裂变平 均放出3~4个新的中子,这些中子内有一大部分可以使其余的原子核继续发 生裂变,从而产生更多的能量与更多的中子,这样就导致一种“链式反应。·求^书?帮* ~埂*辛′罪¢哙′” 在比一秒钟短得多的瞬间,链式反应将产生极为巨大的能量——一次空前未 有的威力的大爆炸。这篇通讯暗示了制造原子武器的可能性。

这篇通讯引起了全世界所有物理中心的注意,也受到法西斯德国的重 视。德国迅速召开了高级秘密会议,决定征用全部的当时铀库存,加紧制造 原子武器。

这种情况引起一些富于远见的科学家的注意。西拉德与银行家萨克斯共 同起草了一封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件,呼吁美国政府参加这场研制核武器 的竞赛。他们还争取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签名加以支持。罗斯福立即指 示进行这项工作。\x~i+a.n,y.u-k`s~.?c`o_m?但由于过于保密,经费缺乏,所有研究项目都陷于停顿。

1941年9月,劳伦斯等科学家也向美国政府提出了研制原子弹的紧迫性 和现实性,并且强调,如果德国人首先制成原子弹,他们就可以“主宰全世 界”。罗斯福指示尽一切可能作出最大努力加快发展核武器。

劳伦斯立即着手将回旋加速器改装为分离铀—235——原子弹芯所需的 稀有同位素——的机器。他请奥本海默从理论上帮助他,以便分析与评价英 国的研究成果。这是奥本海默第一次参与核武器发展计划。此后的短短两三 个月内,他接连出席了一系列最高级会议,参加讨论与编制发展这种新式武 器的战略计划。劳伦斯坚持认为,这个项目太重要了,不能不征求像奥本海 默这样一个卓越的人的深思熟虑的意见。他让奥本海默参加了10月21日在 坎布里奇召开的委员会会议。

这次会议的总结报告成为以后研制原子弹的一份蓝图,其中明确地描述 了他们所设想的原子弹的机理。报告中引用了奥本海默的计算数据。/x.i~a\o′s?h`u′o\z/h~a+i+.¢c¢o,m^

如前所述,中子与铀—235核产生裂变反应是引起链式爆炸反应的核心 过程,第一次裂变所产生的新中子越穿铀块,直到它们与另一个铀—235核 相撞而引另一次裂变,如此反复地进行下去。而铀是由许多相距很远的原子 核组成的,这些核由巨大的原子间的力联系着,因而,铀块尺寸必须足够大, 才能使中子有足够的机会击中另一个铀核而产生裂变,引起迅速的链式反 应。奥本海默计算,大约100公斤左右那样大的铀—235块,就足以引起爆 炸。这个质量称为“临界质量”。低于这一质量的铀块就没有足够的碰撞机 会来产生链式反应,因为大部分中子都泄露到铀块以外的空间去了。超过这 一质量的铀块将在一瞬间爆炸。100公斤铀—235,意味着原子弹爆炸的威力 可能相当于几千吨梯恩梯。这使科学家们第一次面对面地看到了他们准备制 造的新式炸弹的威力。

此后奥本海默继续进行计算工作并不断提出建议。1942年1月如他被聘 请参加研制原子弹计划,并被安排与布莱特共同负责研究原子弹的机理。5 月,布莱特因工作无力而辞职,奥本海默单独负责这项计划。

奥本海默清醒地认识到,有必要时原子弹内部机理的研究工作进行一次 彻底审查。他亲自挑选组织了一批理论物理学家研究和计算一些问题,几周 之内,这个小组不仅已研究和整理了已有的研究成果,而且弄清楚了最后制 成原子弹之前还需要经过多少步骤。人们都将这些成绩归功于奥本海默的非 凡领导才能。特勒认为,“奥本海默作为全组的领导人,表现出一种精明能 干、稳重而又平易近人的气质。我不明白他是如何学会这种领导才能的。凡 是过去了解他的人都为他这种变化吃惊。只有一个政治家或行政官员才会具 备这种才能。”不仅如此,奥本海默所固有的那种天赋,即思想敏捷、能领 会别人思想而加以阐明并进行指导的能力,对他的工作同样是非常宝贵的。

研制原子弹是前所未有的事情,经常会有许多未知数提出。奥本海默的 沉着冷静很快遇到了挑战。特勒在研究裂变现象以外可能发现新情况的时 候,形成了“热核武器”的新概念。他计算了裂变弹(原子弹)能达到的温 度,认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