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像西拉德哪样富有远见,能够评价原子弹对于战后政治形势产 生的深远影响。¢萝-拉^小\税? ·耕·辛-最¨哙`多数科学家的忧虑仅仅出于人道观念。人人都明白,必须尽 可能快地结束对日战争。然而,除了用原子弹直接袭击日本外,有没有别的 方法呢?例如,是否可以在使用原子弹之前事先以某种方式警告或者甚至进 行一次威慑性演习呢?
5月31日新成立的临时委员会和所属学术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会上也 讨论了上述问题。奥本海默在会上起了重要作用。当时成立学术委员会的目 的,是要他们能反映大多数科学家的观点,但奥本海默以及其他委员实际上 多年以来早已习惯于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
首先会上集中讨论在原子能计划的各种技术与实际工作的问题,接着讨 论就转向一个棘手的议题:究竟是以突然使用原子弹的方式使苏联人震惊, 还是事先通知他们?奥本海默表示,苏联在科学方面一直持友好态度,因此 他认为应当争取最好的可能性,即与苏联谈判在原子能方面的未来国际合作 问题。!兰·兰¨文^穴¢ .已¢发.布?醉~薪+璋¢劫\总参谋长马歇尔上将支持他的观点,并认为事先通知苏联,甚至邀请 他们参观试验并没什么危险,而且可能有助于消除美苏间的隔阂。但是由于 总统代表詹姆斯·伯恩斯的反对,这个建议未获通过。
随后又提出了否能进行一次原子弹的威力显示而不必真正用于实战的问 题。劳伦斯扼要地提出问题,奥本海默则深入探讨了究竟有无实际可能的其 它方案。他表示不相信进行一次试验就足以使日本人承认这种武器的威力而 放弃战争。不仅如此,如果在对目标进行袭击前就预先发出警告,也存在许 多实际上的困难。例如,原子弹可能是一个未爆炸的哑弹;日本人可能将来 袭的美机击落;也可能先把美国战俘送到目标区。也如果进行了一次威力显 示而未能使对手恐惧而投降,则永远失去了使敌人在新武器面前惊惶失措的 机会。无论如何,还有一个未定因素:究竟原子弹造成的伤亡会不会比上次 大规模空袭东京的伤亡更大?
根据奥本海默的这些意见,临时委员会提出三项重要建议:1.对日本使 用原子弹;2.目标应是周围有居民区的军事设施;3.在使用前不进行任何预 先警告。*天*禧¢晓!税.网^ _已·发¢布+罪^歆+漳′结/这样,奥本海默在这次会议上并没有自始至终地支持科学家们在对 日使用原子弹的道义方面的主张,而完全从政治与战术角度上考虑了这个问 题。
虽然政府的顾问们与科学家们都同样认为未加警告的原子弹袭击将对日 本与苏联都会引起极大震动,但两者的目标完全相反,科学家们所担心的首 先是这种震动的远期后果会引起军备竞赛。但这时奥本海默仍然不同意这种 观点。西拉德在华盛顿遇见奥本海默,并向后者阐述了这种观点。奥本海默 的回答却使人感到他根本没有看到这种长远的影响。他说:“你真的认为如 果我们事先告诉苏联,然后再对日本使用原子弹,苏联就会领受我们的好意 了吗?”西拉德回答说:“他们无疑是会理解的。”
4天以后,奥本海默参加了在洛斯阿拉莫斯举行的第二次学术委员会, 康普顿对委员会当时的情况与他本人所面临的进退两难的困境作了如下描 述:
“我们想到正准备在日本登陆作战的美国士兵们,理解到今后战斗还要 牺牲多少美国人与日本人的生命。我们决心尽一切可能,寻求一种使日本军 国主义者能够信服,而同时又不牺牲生命的显示原子弹威力的途径。我们多 么希望能找出这种方式啊!”
在洛斯阿拉莫斯这个恼人的周末期间,奥本海默的处境也是左右为难。
“我一方面陈述了反对投掷原子弹的理由和担小……但是另一方面又不能不 赞同这种主张。”后来他这样追述当时这种矛盾的心情。
对应否使用原子弹来结束战争这一问题能够真正看清楚并有发言权的一 个人就是奥本海默,但当时不管是由于什么原因,他却并未参加争论,而只 是从实用主义的立场阐述自己的观点。他本人在以后曾公开对6月末这次学 术委员会所表现的缺乏远见与政治上的勇气表示遗憾——而他的这种失败感 中必然混杂着自己的悔恨:当时如果他在这个问题上能采取更多的主动,恐 怕他比任何其他人都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去改变历史的进程。
八、“我成了死神”
“三一”试验场正在全力进行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