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塔什博士研究出一种制氮的新方法,而氮又是合成氨必需的原料。′如/文¢王¢ /蕪^错¢内¢容\老 办法制氮是除掉空气中的氧,也就是让氧与铜粉起作用,从而将氧去掉。这 方法耗费大,而新法则便宜得多。它是把空气和氢气分别用两个管道通进来, 在两种气体汇合后并形成混合气的时刻,将其点燃,使混合气燃烧。在这种 条件下,空气中的氧便与氢相结合变成水,而氮则呈游离态留在反应器里。 把利用这种方法制得的氮气,通进一个填充了碳酸钡和煤粉团块的反应器。 由于反应需在1500℃的高温下进行,所以反应器是放在一个专门的炉子里加 热的。但是,由于连续反应器的输氮管密封程度经受不住如此高的温度,所 以气体便从反应器里漏出来,结果,反应器内的团块往往和反应前一样,丝 毫没有变化。
可是,氰化钡和氰氨化钡的混合物则极易与水蒸气发生反应,结果生成 氨和碳酸钡,然后把碳酸钡与煤粉混合,再压制成团块重新使用。
新法是一个相当可靠的方法——两位研究人员劳动多年的成果并没有白 费,他们的设计方案被公司采纳了,公司的生产委员会决定拨出资金建造氰 氨化物工厂。/0.0~暁+说`网¢ ?首^发\
这个工厂于1906年开始动工兴建,而波施的儿子恰巧在同一年出生。按 照家庭的传统,长子与父亲同名,波施的祖父、父亲和他本人,现在又添上 他的长子,老少四辈人的名字都叫波施。
艾丽莎由于照看小孩子,无法脱身,她未能看到工厂的建造过程,不过 她丈夫把兴建的情况全都详细地讲给她听。环形转炉的炉体由16个加热室组 成,每个加热室内分别装有210个由耐火砖砌成的反应器。全部反应器内可 容纳的团块,总量相当于五吨的碳酸钡。根据波施的计算,氨的产量平均每 昼夜应当达到500公斤以上。但是,用30个反应器生产是一回事,现在用 3000个反应器生产则全然是另一回事!实际表明,氨的日产量还达不到350 公斤。这个产量是太低了,甚至连成本都不够。所以,公司的经理管委会做 出了暂停生产的决定,并于1908年6月正式执行。~幻_想^姬` ¨罪\辛·漳¨洁,哽^芯~快,
氰氨化物工厂在生产上的失败,并没有使波施垂头丧气,他决定把自己 的精力全部集中到对氮化物的研究上来。他同米塔什博士一起,开始着手研 究把大气中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化物究竟存在哪些途径。他们先后利用过 钛、硅、氧化铝。实验结果本来颇有希望,是令人鼓舞的。然而不久才知道, 法国已经有人研究出了这种工艺过程,并且已经获得专利。这样,法院便迫 使巴登公司放弃这项研究。
在波施和他的同事们正忙于建造氰氨化物工厂的时候,欧洲的一批科学 家却在探索使氮和氢直接化合成氨的条件。其中有奥斯特瓦尔德教授的学生 瓦尔特·能斯特(德国化学家)、卡尔斯鲁厄的弗茨·哈伯。哈伯是德国著 名的物理化学家和化工专家,卡尔斯鲁厄高等工业学校的教授,他和波施一 起对于氮和氢直接合成为氨进行了研究。虽然这个过程最先是由能斯特提出 的,但是哈伯等人的研究成果被巴登公司利用,并在路易港实现了合成氮的 工业化生产。1911年哈伯担任柏林——达列姆化学物理和电化研究所(现称 哈伯研究所)的所长。哈伯从事的研究工作有以下几方面:化学平衡、硝基 苯的电解还原、电弧放电合成氧化氮。
哈伯在电化学领域进行过许多研究。此外,他多年致力于探讨从海水中 提取黄金的各种方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哈伯领导了德国军队的化学兵 后勤部门,同时也是采用BB作战的组织者。他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尽“自己 报效祖国的天职”。1933年,哈伯迁住瑞士侨居,一年后于瑞士的巴塞尔病 故。其本人在1918年因在“以元素合成氨”方法所做的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
哈伯对于发生在氮和氨之间的平衡反应做了详尽的研究之后得出结论: 氨的人工合成可以在1000℃以下进行。但是,直到瓦尔特·能斯特提出合成 氨反应须在高压下进行的建议之后,波施的研究工作才取得了成果。
哈伯认为,合成反应的压力必须提高到200个大气压,装催化剂用的管 子应当加厚。如果此法可行的话,那么,不论催化剂的价钱多么贵,在经济 上也是合算的。
哈伯制备合成氨催化剂用的金属,都是由柏林电灯泡工厂提供的。在试 用过的各种金属中,以粉末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