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如何组织和安排好硝酸的生产(将氨转化为硝酸)便成为头等重 要的任务了。`三~8\看_书.惘* ?追¨醉?歆~章-结*要把氨氧化成氮的氧化物,就必须选择比较便宜的催化剂才成。 奥斯特瓦尔德曾提出过用铂作催化剂,但由于价格太贵,对于大规模的工业 生产究竟产生哪些影响,也应当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为此,有人提出应当 建立农业试验站,同时,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一个联络局,负责向各公司 提出各种不同的作物应当如何施肥和何时施肥的建议。
在路易港和施帕尔之间有一片广阔的温室和暖房,叫做里姆布海尔公爵 养花房。这里,在汉斯·弗莱斯博士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农业化学方面的 实验,目的在于通过实践来证明合成化肥的种种优点。
波施常常和全家人一起到温室花房一带来度星期天假日,在大自然的怀 抱中玩上几个小时。他们全家在试验站的开阔的场地上悠闲地漫步,场地四 周是花坛,而花坛四周便是田野和菜畦,那里种植着马铃薯、黑麦和烟草。 波施给儿子讲解,为什么有些作物已经变黄,渐近成熟,而另一些作物则长 势正旺,油绿喜人。+山′叶_屋+ ·首,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德国军国主义的战争机器需要大量的炸药,于 是把波施召到军事作战部来,命令他在几个月之内组织好硝酸的生产。为此, 或者把设在路易港附近的奥巴乌厂的生产加以扩大,或者另建一座规模更大 的新厂。
新工厂开始动工兴建了。
工厂的地址设在距梅尔斯堡不远的一个叫罗纳的小镇旁边。根据计划, 工厂的生产用水是取自水深而流量大的萨尔河。因为几个褐煤的开采点就在 附近,同时,罗纳镇又恰巧坐落在法兰克福—莱比锡—柏林的铁路线上,交 通方便,因此德国军队希望一年之内在这里建起一座巨型工厂。1917年2月 1日工厂终于正式开工投产。
一场殊死的竞赛开始了。
一无原料、二无人才,不时有饥寒交迫的工人们暴尸于森林之中,或者 毙命于水泥平台之上。战时的法律是极端严厉的。`优-品~晓_说/徃\ *首`发!林立在罗纳镇附近的高大 烟囱于1917年4月底又开始冒出了滚滚的黑烟。
在德国宣告投降和战争结束之后,接踵而来的是社会的彻底崩溃,德国 的经济完全垮了。被饥饿和痛苦折磨到极点的德国人民需要的是粮食,也就 是说,需要合成化肥——硫酸铵、硝酸铵、硝酸钠。因此,肥料的生产成为 一项重大的任务,任何时候都没有像现在这样紧迫和重要。
工厂开始生产了。空气压缩机吞咽了大量的空气,并把它变成浅蓝色的 液体。再从压缩空气里把氮气分离出来,之后,再把氮气加高压进行压缩。 氮气在高压下才能和氢化合而生成氨。
晚上,波施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海德堡他自己的庄园里,坐在凉台上休 息。正值1921年的夏季,在这炎热而干旱的日子里,习习凉爽的晚风特别使 人感到惬意。
此时此刻,卡尔·波施的心里十分满意。仓库里堆满了生产出来的化肥, 预计来年春天对化肥的需求量还有所增加,因此,工厂的包装工作一直紧张 地进行着。库里的硝石由于天气热,再加上长期存放,压得非常瓷实,变得 像石头一样坚硬。工人们只好用丁字镐把它们敲碎。
有一天,不知道是谁提出用爆破的办法把这些结块的硝酸铵弄碎。从前 倒是也这样做过,但是就没有预料到会出危险。虽然在仓库里硝酸铵和硫酸 铵是混合起来存放的,但是这丝毫也不会使硝酸铵丧失其易爆的性质。
那是1921年9月21日的清晨……
天气阴冷,烟雾弥漫。波施正在家里吃早饭。突然间一阵可怕的轰隆声 震得大地发抖。当窗上玻璃还在颤动不已的时候,立即又传来了第二次爆炸 巨响,而且比前一次更厉害,持续的时间更长,因而也更吓人。
波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刻奔向电话机,可是工厂里没有人接,电 话线已经断了,肯定出了大事。
当他飞奔到路易港的时候,只见在原来是仓库的地方有两口巨大的喷火 口。眼前是:支离破碎的输送管道、被炸毁的吸引塔、冷却塔和厂房大楼以 及500多具尸体。小镇上的居民住房有一半都变成了瓦砾。7500多人无家可 归,而再过两个多月严寒即将来临。……
波施总算勉强走进了他的办公室。地板上散堆着碎砖头,而他的写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