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 > 第9章完结

第9章完结

朱家之天下。+w`d?s,c¢w¨.·n¢e_t^”

时在公元 1644 年 5 月。(六)

七、公元 1368 年 1 月23 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创立大明帝国。这个只读过两年私塾的放

牛娃,成功完成了从草莽英雄到帝国君主的转变。

公元 1368 年 1 月23 日,即大明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消灭了主要的割据群雄,

登基称帝,创立大明帝国,算是正式捕获了那只元失之“鹿”。从此,开始了大明帝国二百

七十六年的统治,直到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深夜,即公元 1644 年 4 月 25 日凌晨。当

时,朱元璋的子孙———大明帝国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与一位陪伴他的宦官,相对吊死

在御花园的煤山寿皇亭。其地点在今天的北京景山公园里面。

平心而论,回望洪武这三十一年的岁月,实令人感慨万千。

朱元璋以自己的作为,让一切对他的评论根本无法在好、坏、善、恶这种伦理的层面

上进行,也使中国人评价皇帝时惯用的诸如圣君、暴君、明君、昏君之类概念基本失去效

用。!墈′书?君¢ ?冕′肺\粤`读!原因在于,作为一位皇帝,此人的所作所为实在过于复杂。

有一种理论认为,评价政治与历史人物时,不能用善恶的标准,而必须用历史的标准。

所谓历史的标准,就是说只看此人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其他均可不论,或顶多是次要

因素。这种理论显然为政治人物为非作歹、不择手段,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和心理支持。

幸亏此种理论不是出现在中国古代,否则,中国人所遭遇的苦难,大约会远远不止我们今

天所看到的那些。

不过,即便以此种理论衡量,我们还是无法截然判定,这位朱皇帝对中国历史究竟是

推进了,还是促退了。原因仍然是此人的作为实在过于复杂,且不论依照上述理论能否作

出判断和作出的判断是否有意义。

事实上,不管这位皇帝如何复杂,如果我们不是从理论和概念层面出发,而是将他作

为一个人来打量,从人的层面来开始工作的话,或许我们的讨论反倒会更加接近事实。?幻.想-姬, \耕+薪,最_全*或

者换句话说,这样做的结果,至少不会更加远离事实。

我们知道,朱元璋是农民出身,有过多年在社会最底层游走流浪的痛苦经历,通过十

六年时间,他在血肉横飞之中,踏着无数人的尸骨,登上了皇帝至高无上的龙椅。这样的

经历与位势落差,必定会投射到他的内心世界包括潜意识之中,这应该是我们理解这位大

明帝国开国皇帝的行为、帝国各种制度建设和施政举措的重要参照。

我们知道,朱元璋在争夺天下时,有一个相当突出的特点,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他就

能够像一块特大号海绵,源源不断地从周围将有益的东西吸附到自己这里来。从李善长、

刘伯温、宋濂、冯国用冯国胜兄弟,到那位来去飘忽的老儒朱升、名士叶兑、徽州硕儒唐

仲实等,无一不是当时具有一流见识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代,此种人物均属珍

稀资源———朱元璋成功地占有了这些资源。他们无不在日常事务或者关键时刻、关键问

题上贡献着自己的学识和智慧,从而营养了朱元璋。

比较起来,当时的割据群雄甚至包括元帝国政府在内,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在此方面

比朱元璋做得更好。

揆诸历史,中国人特别津津乐道的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常常就是以此为开端的。

这种情形的确如滚雪球一样,能够带来众望所归、百川归海般的效应。其结果,一般会令

那些自视过高、刚愎自用的顾盼自雄者很快被淘汰出局。

中国人习惯上把这种情形称之为虚怀若谷,礼贤下士,或者从善如流等等。是否具备

此种德行,常常被知识分子们用来作为衡量“主上&rdqu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