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大运河的通航,网织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突破性的发展。¨5-s-c!w¢.¢c\o~m/大运河的通航,也大大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同时,元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还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因为有了发达的水路和陆路,所以,大量商品源源不断地进入这座大都市。来自亚洲各国、欧洲,以及非洲海岸的使者和商队络绎不绝。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沿着时间的纵轴把今天的北京在世界上进行横向比较的话,不足百年的元大都,是北京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第三章 海纳百川大融合
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是特殊的一页,是北方蒙古民族建立的一个朝代。在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元代的统一促进了我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元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那海纳百川的融合性,尤其在元朝建立的初期,这种融合性更为突出。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它疆域的融合性。元朝的疆域比过去任何一个朝代都要辽阔。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为: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至鄂霍次克海。+二^捌_看*书~旺- ¨已_发!布_蕞/辛~璋-劫·
在这如此大的区域里,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民族,他们操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要把这些民族都统一管理到一个国家,就必须要求各个方面的全面融合。在元朝统治下,不仅中原居民、北方居民得以进一步融合,而且西北、西南的民族和中原民族的关系也得以进一步密切。同时,在中国还涌入了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居民,以他们为主体,在吸纳土著居民的基础上,形成了人口众多的新兴民族——回族。
在元代的最高统治者看来,这种融合也是要有限度的,他们不可能完全被其他民族融合、同化。这是他们所不允许的。例如他们懂得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又懂得要保持蒙古祖制,保证民族特权的重要性。因此,忽必烈制定的纲领是:“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他要求继承蒙古族的祖宗成法,采取中原王朝的仪文制度,力图把两者融合起来。这种吸收式的融合从他主持的大都兴建的风格上就突显得淋漓尽致。
宫阙建筑风格本于汉制,城门、坊名本于《易经》,而内庭摆设又带有蒙古斡耳朵(宫帐)的特色。¢纨! * +神\栈/ ¨已^发,布/最`鑫+蟑-截?大都除了修建一些伊斯兰教清真寺与基督教堂之外,元朝还在元大都兴建了国子监(孔庙)、白塔、妙应寺、白云观等文化性和民俗性建筑,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融会。
此外,人口的迁移,交通的发达,民族的杂居,也是导致各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因素。蒙军南下,军旅中多有“回纥、羌、浑部落及中原人被掠避罪而来归者。”他们随军屯驻,大多数成了当地居民。同时,元军兵锋西指,西域归附,驿路畅通,方便了商贾往来,民族杂处,加深了彼此的友谊和交流,对促进社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元朝对民族融合是有贡献的。
这最明显的要数契丹人和女真人。契丹人在南宋时大批进入中原,至元代中叶已被元朝政府视同于汉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所列8种汉人中就有契丹人,元代后期“契丹”之名便逐渐消失了。女真人的内迁从金太宗至金末,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金宣宗因受蒙古人的压迫迁都汴京,内迁的女真人更多,约占女真人总数的一半。
他们与汉人错杂而居,互为婚姻,改用汉姓,提倡儒学,女真人的民族特色已逐渐丧失。元代统治者将女真人、汉人、契丹人同列为第三等级,政治待遇相同,这在客观上消除了女真人与汉人的民族差异,促使女真人更加汉化。到了元末,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汉族中了。
在融合的浪潮中,最具冲击力的,最有影响力的要数文化的融合了。这其中被汉族文化的融合是占有主流地位的。从历史角度地看,起于漠北的元朝入主中原,在它夺取统治权及其统治的前期,打断中原文化,即以儒学思想为主的华夏文明的正常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元朝最终成为继续华夏“正统”的一环,其发展华夏文明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元朝灭金亡宋,不仅打破了原本相对稳定的文化圈,而且,其横扫亚欧,疆域猛增,又给中原文化注入了外来文明的新鲜血液,丰富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