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2章完结

第2章完结

有注有疏,汗牛充栋。唐代有《诗》、《书》、 《礼记》、《易》、《春秋左传》“五经正义”及《公羊》、《谷梁》、《周礼》、 《仪礼》四疏;宋代补撰《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四经正义。形 成遍注遍疏群经的大型丛书,清代将其合刻在一起,即《十三经注疏》。

2.五经概说

儒家经典,与宗教圣经讲述神功异迹、清规戒律不一样,是关于先民实事的记 录,是为人之道和处世之方的教科书。《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曰:“六艺于治 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 化,《春秋》以道义。”《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 《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此外,荀 子、董仲舒、司马迁等人都有类似的阐述。概言之,《诗》是用以表情达意,抒发 内心情感;《书》叙述先王政事,具有历史经验;《礼》记载行为规范,节制人的 言谈举止;《乐》煊染和乐之情,激发人类好善之心;《易》阐发阴阳运行,以明 变化之理;《春秋》反映等级名份,实为礼义之大防。六经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 共同完成对儒家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塑造,缺一不可,故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 董仲舒亦曰:“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春秋繁露·玉杯》)

诗 又称《诗经》,为篇三百有五,故称“《诗》三百”。是孔子选编的古代诗 歌总集。儒家认为,《诗》发于性情,内有哀乐之心,则外发于声音言辞,声成为 文字就是诗,音合于韵律就是歌。诗歌就是人们感情的流露,故《尚书·尧典》曰: “诗言志,歌咏言。”歌者也许纯粹是感情的流露,但闻之者则可以知民间的喜怒 哀乐,观为政之得失,此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古代有采诗制度, 设行人之官,孟春之月振木择于路,采集诗歌。回朝献于大师,大师协比音律,奏 于天子。王者即从献诗中观知民心政风。《礼记·王制》曰:“王者巡守,命大师 陈诗以观民风。”即此之谓。另一方面,卿士大夫在外交、雅集之时,也常常用诗 来表情达意,这在《春秋》时更是一代文雅风气,故《论语》说:“不学《诗》无 以言。”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观、群、怨 就是古人借《诗》言志的委婉作法。相传古诗三千余篇,是“孔子去其复重,取可 施于礼义者”,上采《商颂》,下尽周室,共“三百五篇”(《史记·孔子世家》), 制为定本。这就是《诗经》的起源和积集过程。六经中,《诗经》是孔子最早整理 的一部经典,《史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 千焉”,《诗》排在四经之首。自兹而后,《诗经》传授不绝,形成了气势颇大的 《诗》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