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善的萌芽。人性和道德的完善,还有待于后天的学习和努力、扩充和培养。孟子
认为,能够扩充这“四端”,就能为君主,保有四海;不加扩充,就会使“善端”
失掉,连父母也保护不了。所以,尽管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天赋人性论,但他还是
十分强调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后天客观环境的影响。这也为他解释人的“不善”即
恶的产生和存在留下了余地。
孟子所论述的这种“善端”——“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是人的类意识,
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孟子认为这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特性,是很有意义
的。但他认为这种类意识、社会性,完全是自然之物,就像人的四肢一样,则是错
误的。人的类意识作为人的一种社会属性,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在长期劳动
中,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至于说“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
心”是人生而具有的,其错误就更加显然了。刚出生的婴儿,怎能懂得“是非”、
“辞让”、“羞恶”呢?这是其一。其二由于时代不同、地区或民族有别,人们往
往有不尽相同的“是非”、“羞恶”、“辞让”观,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