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有化”,但“实无别”,我们就应“谓之一实”。
这种“稽实定数”实质上提出了从空间(“所”)、时间(“化”)和事物的性质、
属性(“状”)诸方面去分析事物实体数量的思想。
此外,荀子还批评了“以名乱名”、“以实乱名”、“以名乱实”等“三惑”
之论,捍卫了“名以指实”的原则。
荀子的性伪之分、明分使群、天人之分、虚壹而静、名以指实等思想是荀子对
于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贡献,他的理论和学说不但影响了我们的先辈,而且还在影响
着我们,并将继续影响我们的后辈。
(廖名春 撰)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下一篇 回目录
周末大儒 荀子
(约前336—前238年后)
荀子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后
人对荀子争议颇大,有的说他是孔门嫡传,有的说他是儒门异端;有的说他是法家,
是黄老思想家,有的说他是经师,是专制主义理论的祖师……其实,荀子在中国思
想史上的价值,荀子对儒学的贡献,就在于他的“杂”,他的“异”。
一、荀子的生平事迹
人们一般都以为荀子姓荀,这其实是一个错误。除《史记》,先秦两汉的著作
都称其为“孙”。特别是《荀子》一书,几乎都称“孙”。[注]韩非为葡子学生,
其著作也称“孙子”。所以,称荀是后起之说,荀子当为孙子。
荀子是赵人,为孙氏。因此,他很可能系卫公子惠孙之后,由卫而入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