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是,我的元首。” 希特勒:“听着,我愿意和他订任何协议——万一我们卷入战争,我不再害怕在军事上出现可怕的形势了。你可以告诉他,我的确是非常感谢他,我永远不会,永远不会忘记这一点。” 菲立普:“是的,我的元首。” 希特勒:“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我永远不会忘记。如果有一天他需要什么援助,或发生什么危险,他可以确信,不论发生什么情况,即使全世界和他为敌,我将坚决同他站在一起。” 菲立普:“是的,我的元首。” 希特勒真是大喜过望,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就这样在墨索里尼的纵容和支持下,“元首”就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这个国家。维也纳地位的重要是众人皆知的,它是组成旧日奥匈帝国的交通枢纽,也是西南欧各国的交通中心。多瑙河的一大段现已落入德国手中。纳粹德国控制了维也纳之后,就可以在公路、航运、铁路各方面对整个西南欧的交通进行军事上、经济上的控制。这对于欧洲的结构会发生什么影响呢?对于所谓国际均势,对于所谓小协约国又会有什么影
响呢?这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在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后,大不列颠有些着慌了。英国政府根据绥靖专家张伯伦的决定,在地中海方面谋求同墨索里尼取得和解。他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样做会加强英国的地位,并且使英、法两国可以集中力量来应付中欧的事情。由于“强硬派”艾登下台,墨索里尼已得到一定的满足,他觉得自己讨价还价的地位比以前更为有利了,所以他不拒绝英国这种登门认错的表示。1938年4月16日,英意两国签订了一个协定。这个协定,实质上是英国让意大利在阿比西尼亚和西班牙自由行动,以此来回报意大利对中欧表示难以估计的善意。文登掌管的外交部对这一项交易表示怀疑。张伯伦在给他的传记作者的一封信中,曾对此生气地写道:“你看看外交部给我的草案,这真是使北极熊也得冻死的。” 当时在野的丘吉尔对此也表示很大的怀疑,他在1938年4月18日致艾登的信中写道:“意大利协定当然是墨索里尼的彻底胜利。他在地中海设防来对付我们,他征服阿比西尼亚,他在西班牙横行霸道,现在却获得我们的真诚接受。条约中规定我们非经‘事前磋商’不得在塞浦路斯设防,这一点是极其有害的。至于其余部分,在我看来,也只不过是拼凑几句补白罢了。” 4月28日,在艾登致丘吉尔的复信中说:“关于意大利协定,我同意你信中的意见。墨索里尼所给予我们的,只不过是以前曾经答应过而又被他自己破坏了的东西。除此之外,只有把军队从利比亚撤出这一点是新的,他派到该地的军队,其原来的目的,也许纯属扰乱性质。现在显然正像我以前所预料的一样,墨索里尼在罗马会谈开始以后,仍在西班牙继续进行干预。如果这种干预是使佛朗哥取得胜利所必需的话,那么,要是有人竟然相信墨索里尼肯停止干预,他真是个乐观主义者。” 当时,希特勒正警觉地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对他来说,使意大利在欧洲危机中最后同他站在一起,也是很重要的。4月底,他和参谋长们举行会议时,就考虑要加紧进行了。墨索里尼希望他可以在阿比西尼亚自由行动。在这一冒险行动中,他虽然已获得英国政府的默许和希特勒的赞成,但最终还需要德国政府明确的肯定。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就必须接受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所要采取的行动作为交换条件。在得到希特勒的进一步确认后,墨索里尼就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这出慕尼黑丑剧中大显身手了。 8月27日,这时已任外交部长的里宾特洛甫报告说:意大利驻柏林的大使曾去拜会他,大使说他“又接到墨索里尼的书面训令,请德国及时告诉他可能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行动的日期”。墨索里尼要求得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