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明清战争史略 > 第42章完结

第42章完结

以战为守!”

第三部分西平堡血战(2)

经臣说:“军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粮运如此困难,既然进兵,就应首先考虑运粮的办法!”

抚臣很有把握地说:“我兵一过河,海州的粮食都为我有。”

经臣又说:“我兵既过河,就要考虑好如何守法,出现危险情况,如何支援法。”

抚臣很轻松地回答说:“我一取下牛庄,那里必然响应,定有人缚叛将来献!”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6。

王化贞为人刚愎自用,“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漫语”。《明史•王化贞传》,卷259。一个既不懂军事又好说大话的人防守战略要地,哪有不失败的道理!他独出心裁,提出了与熊廷弼根本不同的战略:以投降后金的李永芳为“内应”,外借察哈尔林丹汗兵四十万,实行内外夹攻,他“以不战取全胜”《明史•王化贞传》,卷259。。这是一个十分荒唐而又可笑的计划。但他一意妄行,与诸将利用旧关系,屡次“遣谍”招李永芳,永芳假意奉和,许以“内应”。他哪里知道,已做了努尔哈赤孙女婿的李永芳岂肯再反顾明朝?“谍工”一走,他马上向努尔哈赤报告《清史稿•李永芳传》,卷231。。这还使李永芳得到了在明军内部进行策反的机会,他诱使王化贞的心腹部将孙得功等人秘密与后金来往,从而给后金不战取广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再说邀林丹汗兵,虽然明朝每年拿出数量可观的白银赏给蒙古,仍不能保证他们听命于明朝。所以,借用蒙古兵打后金,是根本没有把握的事。王化贞“以虏攻奴”的战略是一贯的。天启元年三月,他任辽东宁前道,就鼓吹过“亟救燃眉,唯有用虏(指蒙古)一著”。他请求朝廷“发帑金百万”,带到山海关,“宣谕诸虏,有能起兵讨奴者予金”。《明熹宗实录》,卷3。他升任广宁巡抚后,继续推行这一错误的政策。太仆寺添注少卿满朝荐批评说:“王化贞饷金以啖西蒙,而不给卒伍,偶有声息,驱之城外捍御。”等后金过河,“又不见西蒙策应”。《明熹宗实录》,卷20。事实证明,王化贞的这一套计谋不仅全部落空,而且招致广宁之败。天启元年七月,王化贞遣都司毛文龙,只以二百余众袭取了镇江。王化贞“自谓发踪奇功”,举朝亦视为“奇捷”,兵部听信王化贞的主张,催促熊廷弼出关督师,进兵赴援。廷弼不得已出关,驻扎在离广宁一百二十里的右屯卫(辽宁锦县右卫)。熊廷弼认为,“三方兵力未集,文龙发之太早,致敌恨辽人,屠戮四卫(指金、复、海、盖四卫),军民殆尽,灰东山(指矿徒起义)之心,寒朝鲜之胆,夺河西之气,乱三方并进之谋,误属国联络之算,目为‘奇功’,乃奇祸耳。”《明史•熊廷弼传》,卷259。熊廷弼的评论,显然有失当之处,毛文龙此举对后金的打击还应肯定。但其后果影响了三方布置之策的顺利实施。廷臣们看到他的疏言,多不信服,王化贞更不满,屡次反驳熊廷弼对他的批评。从辩论毛文龙取镇江“功罪”一事,熊、王两人争论日益激烈。王化贞向朝廷许下诺言:“仲秋之月,可高枕而听捷音!”《明史•熊廷弼传》,卷259。他这种轻敌易胜的思想,使他屡战屡败。据熊廷弼统计,在近一年的时间,王化贞已经五次进兵,结果都是无功而退。廷弼上言皇帝:“明谕抚臣(指王化贞),慎重举止,毋为敌人所笑。”《明熹宗实录》,卷12;参见《明史•熊廷弼传》,卷259。王化贞见疏,急驰回京,慷慨陈词,说出了下面一段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