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明清战争史略 > 第56章完结

第56章完结

在晋令他移驻中前所(按:此地距山海关约四十里)。因为前屯聚集了很多失业的百姓,亟待安置。王在晋令他前往办理。他于当夜独自一人赶路,闯过虎豹出没的荆棘丛,于天亮前进了城,将士们都佩服他的胆量之大。《明史•袁崇焕传》,卷259。王在晋也更器重他,于七月初题补为宁前兵备佥事《明熹宗实录》,卷19。。但崇焕看到王在晋无远略,对他提出于山海关外筑“重城”的计划也以为“非策”,两人争论了几次。袁崇焕提出了守关外以捍关门的方略,得到孙承宗的全力支持与赞助,付诸实现。

袁崇焕倡言守关外,守在宁远。此地原无城,明初为广宁前屯及中屯二卫地。宣德三年(1428年)置宁远卫,始修卫城,周长六里八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宽二丈,周长七里八步。全城呈方形,有四门,东为春和门,南为迎恩门,西为永宁门,北为广威门。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由副使陈绛又重修了一次。《全辽志•图考》,卷1。城的规模不算大,但很坚固。城内驻军一千二百五十余名。它辖二所、边台一百五十五座,总计官军六千八百一十四名《全辽志》,卷2。。宁远在那时还不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只考虑到从前屯至锦州距离稍远,不便相互应援。为接通山海关与关外各镇之间的声气,才决定增建一新。到明与后金爆发战争后,诸如开铁、辽沈,直至广宁等战役,宁远还没有引起明朝战略家们的注意。当战争发展到辽西,山海关成为阻挡后金进军的唯一的一座关门,宁远城的战略作用才突现出来。它是伴随着明与后金战争的深入发展,而为那些少有的远见卓识的战略家所认识。袁崇焕发现宁远的战略价值,已经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宁远“内拱岩关,南临大海,居表里之间,屹为形胜”。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37。由于它正居于河西走廊的中间,守住它,也就扼住了这条走廊的咽喉,山海关尚在二百里之外,根本不会受到惊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